我眼中的晋中

我眼中的晋中

积冷杂文2025-10-03 16:48:50
从咸阳驱车去平遥无非只要几个小时的功夫,望着车窗外的风景,你可以明显的看到一路上的变化,夏天的晋中有了少许的燥热,穿着短袖的我正好适应这里的气候。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操着普通话的女导游,熟练的普通话中夹杂
从咸阳驱车去平遥无非只要几个小时的功夫,望着车窗外的风景,你可以明显的看到一路上的变化,夏天的晋中有了少许的燥热,穿着短袖的我正好适应这里的气候。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操着普通话的女导游,熟练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浓的山西方言,给我们讲着笑话,是我们这个在封建时代某一次人口大迁徙中流落陕西的家族所不能及的。我们家族已经说不了山西方言了,我表妹的爷爷奶奶依旧操着流利的山西土话。
平遥这座摇曳了700多年的古城见证了明帝国和清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也见证了晋中人民辛苦耕耘的历史,无疑是晋中人民的辛勤劳动让这片土地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平遥城墙保存的相当完好,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和西安的城墙一样,最初平遥古城也有抵御敌人入侵和保护城镇中百姓生命安全的功能,而现在确是一处著名的文化景观。和长安城不一样的是站在平遥的城墙上,右边近处是很古老的明清民居,而左边则是现代的平遥新城,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黑白色和五颜六色中截然不同的平遥城。平遥古城的建筑风格就好像是一只向西北方向爬行的乌龟,寓意着山西人民曾经走西口的那段悲壮的史诗。古城的四个出口就是乌龟的四只脚,古城纵横交错的街道正好就是乌龟背上的纹路,在感受平遥古城沧桑的同时,不能不让人赞叹我们的祖先的设计和建筑技术的高明,夜里的古城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登城墙时开放的入口已经关闭,人们只有进到城内身临其境的观赏夜间古城的美了。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富可敌国”,就请来山西看看乔家大院吧。乔家大院是闻名海内外的晚清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府邸,《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场地就在这里,乔家大院的屋子里还摆放着这部电视剧的剧照。乔家大院是在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共历时五代,跨越近两个世纪,直到1937年日军侵华山西沦陷才停止修缮。乔家大院占地8725㎡,建筑面积3870㎡,共6个大院,20个小院,其规模大的惊人,乔家的后人已经在海外定居,把乔家大院交给国家管理,所以我们才有幸一睹乔家大院的真容。
乔家大院大门口,古风二字可以看得出主人的品性,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上,描绘的是中国近代运输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荣。乔家大院也许就是那个年代晋商的一个写照。
我已经不记得是哪个院子的院门上头蓝色匾额上写着——福种琅环,这个匾额是慈禧太后让山西省巡抚送给乔家的。因为慈禧西逃路过山西时,乔家给朝廷接济了30万两白银,帮助仓皇西逃的西太后度过难关,西太后也许是出于感激才送的匾额。
在乔致庸的手上,乔家度过了最辉煌的时期。当时乔家的生意遍布整个包头城,有这么一句话叫“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看着乔致庸和妻子的婚房,听着导游讲着他活了89岁,一共娶了六个太太,没有纳妾都是续弦,不禁让人想起,乔致庸和表妹江雪瑛那段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悲惨故事,就让人感受到乔致庸是个至情至性之人。
“在中堂”是乔家大院的原名。乔家虽然从商,却代代读书。乔家二房就出了好几个举人,一房和三房从商,但是只有三房把事业做到了极致,也就是乔致庸家族后来的故事。
乔家大院似乎是在第二院里有一处二层的小楼,我注意到二楼是有窗没有门,这叫做统楼,用做仓库。楼上方有一块牌匾“为善最乐”,这正是乔家人的座右铭。后来山西闹饥荒,乔家广开粮仓赈济灾民,也为乔家赢得了人们的口碑。
站在乔家大院里看天的感觉很好,天方方正正,规规矩矩,感觉就好像是身在井中一般,或许这也就是很多人对于山西这种大院不喜欢的原因吧。认为墙壁太高太厚,听不到外面传来的声音,院子太空旷太寂静。斜阳洒向古朴寂静的院落,笛声悠悠,仿佛是在森严的牢笼里,人性发出的一丝细细的哀叹。这样的院落,这样的红灯笼,沉淀出的是一份厚重的、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
乔家的历史,晋中的历史,还有晋商那些不为人知的神秘的发家史,就镌刻着晋商修建的大院的角角落落,只要留心观察就会体会到那个时代商业繁荣的景象。
身处晋中才感受的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什么才是晋商文化,有文人曾经感赋过乔家大院:“趁风紫气系寒梢,蚁客十方争晚郊。燕子归来终不入,画梁空守去年巢。汾滨烟气半遮纱,如鲫名流逐轻车。不识辋川松下客,只知灯笼出乔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