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摹名师三境界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使得教学园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教学流派、课堂风格纷纷涌现。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一大批名师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大型展示活动中频频作课,其经典名课的巧妙构思、亮点迭出和精彩纷呈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使得教学园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教学流派、课堂风格纷纷涌现。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一大批名师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大型展示活动中频频作课,其经典名课的巧妙构思、亮点迭出和精彩纷呈的激情演绎、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精妙的师生对话,为广大一线教师啧啧称赞,争相仿效。一些教师反复观摩、学习那些课堂教学成功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如何导入,如何评价,如何训练都依样画葫芦地加以复制,甚至借鉴他们的谈吐举止,以期得到同样的效果。但生硬模仿不妨有东施效颦之感,甚至出现难以驾驭课堂的局面。课堂教学的“真经”在哪里?观名师课,是得其“形”还是求其“神”?我认为:观名师课,起初得其形,进而求其神,最终实现自我特色。这是追摹名师的三境界,递进关系。由起初的懵懵懂懂复制照搬,到觅得端倪得其神韵,最终独上高楼游刃有余回归自我形成自我特色。
一境由形得神。名师的教学技巧如果比作一瓶好酒,“形”是外现,是包装,当然名师的授课外现是精美的包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适合当时的教学情境的。初学名师,“形”最好复制,最好照搬,最易“拿来”。但在拿来的过程中,此情此景此生等具体的教学情境发生了变化,就是此师的教学底蕴亦显得捉襟见肘,难免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知困然后思改,教师开始反思,好的理论才开始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始出现教师追摹名师的教学由“形的弱化”到“神的强化”。
二境形神兼备。“神”才是好的包装承载的美酒。但这坛美酒需要教师先进的理念、高尚的师德、宽博的学识、丰富的教育智慧经多年艰辛酿制而成,非一日之功。要学得名师的教学神韵,就要坐得冷板凳,求索课堂中,反复听名师的课,读名师的书,聆名师的报告,多反思多动笔,耐得了寂寞,忍得了辛苦,几经反复,这样才能取得名师的真经,得其神韵。然后好的教育思想(即神)加上好的包装(即形),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三境自我特色。由名师的形,到神,到形神兼备,但还不是至境。“学我者死,似我者僵”,再好的理论不能照搬,必须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发展。执教者变了,学生变了,教学环境变了。特别是执教者,人各有自我长处和亮点,要根据自我的亮点,拓展,深化,升华,努力形成自我特色,力争做到由追摹名师到成为名师,由匍匐于名师到并列于名师。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追摹名师,要耐得辛劳,要上下求索,才能攀上这追摹三境,才能让今日的教书匠升华蝶化为明日的教育专家!
2008。4。24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1041件工单一单也不办结?
下一篇:你会保护你的网络隐私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