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敬佩过韩寒

你是不是也敬佩过韩寒

捉脉杂文2025-08-13 21:24:30
“10年前流行一本叫《百年孤独》的作品,说是很伟大,到现在它也被中国主流文坛奉为经典。但我硬着头皮前后读了10次,到现在连1/3篇幅也没读过去。至于《复活》《战争与和平》等,更是让我望而生畏,怕是这辈
“10年前流行一本叫《百年孤独》的作品,说是很伟大,到现在它也被中国主流文坛奉为经典。但我硬着头皮前后读了10次,到现在连1/3篇幅也没读过去。至于《复活》《战争与和平》等,更是让我望而生畏,怕是这辈子也读不了……”
上面这段话是一个叫做许开祯的作家说的。许开祯是谁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只是因为偶尔的机会看到他说着这样的话,找到了共同的感觉而已。当然了,这句话是有下半句的,不然,就只能是一个人把“望而生畏”嫁接成了自己不愿读书的借口。
这里说到的是关于“经典”的问题,众所周知,《百年孤独》《复活》《战争与和平》等等的这些书是全世界的经典,郭茅巴鲁以及四大名著等等是中国人的经典,一个人想要读书、做人,不读经典怎么能行呢?这个是很多人的思维,但是当你读经典读不下去的时候呢?或者说,不管你是硬着头皮还是软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发现自己没有读懂的时候呢?这该怎么办?
说句恬不知耻的话,几年前我也买了不少经典如《百年孤独》《父与子》《雪国》《象棋的故事》等等,但可惜的是,出过《象棋的故事》比较短读完了,《百年孤独》比较神秘读了一点点之外,这些书现在还在我家的箱子里尘封着,我估计这辈子没有再读下去的时间和兴致,所以当有很多人在我面前显摆自己半年或者一年之内读了多少书的时候,我真的很惭愧,所以我都会很惭愧地说:我读的没你多。
我说的是实话,虽然对方从来都不相信,甚至当有人跟我说起四大名著的时候,我都会很真诚地说:我没看过。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看懂《红楼梦》,所以轻易不敢去读,而现在,我发现,其实不是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我根本就不喜欢看那种厚得可以砸死人的书。
当然了,我从没否认过这些书是经典。小学时候看过一本冰心的《关于女人》,冰心以男人的角度去描写自己身边的女人,尤其是写母亲和奶妈的两篇,感人至深。由于当时这本书没有除了内容以外的东西,而且是线装的,所以并不知道是冰心写的,很多年后在大学的图书馆看到这些内容和《再寄小读者》装订在一起,署名冰心,对比之下,完全不能接受这是冰心写的——因为她的《再寄小读者》真的读不下去——韩寒说,冰心的文笔真的很差,这个论断是“学者”们不能接受的,但是我看了她的部分书后,偷偷接受了,我不是学者,所以我并不害怕别人说我的品位低。
许开祯说,他去参加一个长篇小说作家高研班,席间有几位作协请来的老师和主流圈的作家轮番侃侃而谈,而他因缺乏最基本的经典知识,连某本小说主人公是谁都不知道,于是就像傻子一样坐在那里看一朵破旧的塑料花,猜想着它的前世和后世。后来有位纯文学作家忽然问他在读什么书。他想也没想便答“我在读韩寒”。此话一出,举座惊讶,大家纷纷做喷饭状,吓得他只能弃座而逃。
许开祯好歹是个中国的正统作家,和韩寒不一样。在纯文学作家眼里,读经典才是作家吸取营养的正确方法,言外之意即是,读韩寒好比吃快餐食品,是没有什么营养的,这不但吓跑了许开祯,更是让我等太过惭愧了。
网络上有很多人说“我从来不看韩寒的书”用以显示自己的品位,更有很多人说“我从来不看韩寒的博客甚至不认识他,但是我还是想说韩寒两句”,我身边的人都在看名著,读经典,三天两头说自己读了多少书,数量惊人,听起来还都是经典。我自然不能像许开祯那样吓得以逃了之,所以只好说:我没你读得多。
最近痛下决心,看了下《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个书是个外国女的写的,到现在我写这些东西时我还没弄清楚是哪个国家的,而且在我看了一小部分之后,觉得那种文字叙述方式实在和我的思维不能兼容,于是去下载了电影看,说实在,虽然我没有读完这个书,只是看了电影,但是里面的很多东西还是震动和感动了我——我说的是电影,当然了,我也一直认为书比电影表述得更好,更引人,但是,这个书,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经典。同样的是,高中的时候看了《挪威的森林》和《麦田守望者》,可是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它是不是经典。
“是不是经典”和“能不能给读者营养”在很多人眼里是紧密相连的,但很可惜的是,我一直是吃快餐的,那些在“正统学者”眼里高档的东西我没福气消受。
于是,我在这里插入本文开头时候的那段话的下半句:“有了这次相遇,我才懂得,其实当作家并不一定要读什么,关键要看你能从书中读到什么。一本可以改变你人生的书,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对你来说,它就是经典。一本能感动得让你热泪盈眶并发誓要做点什么的书,或许它写得不怎么纯,不怎么伟大,但它同样可以称为经典”
许开祯所说的“这次相遇”是指,他在西安一次影视论坛上,跟影视圈一位很牛的编剧谈论读书的话题,因为酒喝得痛快,谈话也变得痛快。编剧偷偷摸摸告诉他,他读不进经典,四大名著没看过,国外名著更是懒得读。而且谈到最后还发现,俩人惊人的相似之处――迷恋过王朔,迷恋过王小波,甚至偷偷敬佩过韩寒。
王朔的书和改编的电影我看过,王小波的书我也看过,韩寒的博客我也关注过——我知道,这些在道貌岸然者眼里都不是经典,但我觉得他们教给我的是“真实”,说真话,表真性情,我个人觉得,这比道貌岸然要好多了。
当然,我从没有否认过四大名著是经典,我也没说过郭茅巴鲁文笔很差,我更不敢说外国的书不好看,但我就是,读不下去。
于是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所谓的经典其实是很个人的概念,一个人从一本里得到了教义,对于这个人来说,这本书就是经典,而大多数的人都认同并强迫少数不认同的人也认同的经典,大多都是“被经典”了。
当然了,我不是因为韩寒,我也不是因为许开祯而不读“经典”,而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去吃“快餐”,有没有营养自己说了算,有没有吃饱也好像不关别人的事。
最近在看慕容雪村的书,关注韩寒的博客,也看新闻,也看娱乐。也许一直这样注定“百年孤独”,也许不关心“战争与和平”,也许只是做一个很自我的“麦田守望者”,也许也会探究别人怎么去读经典,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经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