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鹰之歌》之随笔

听《老鹰之歌》之随笔

博依杂文2025-12-04 01:38:30
打开自己的《渔家小屋》,点开班德瑞音乐《老鹰之歌》,那优美的旋律,如流水般地回荡开来。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首英文歌也叫《老鹰之歌》。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了这首歌。“我宁可当麻雀也不当蜗牛。我宁愿如此。如果
打开自己的《渔家小屋》,点开班德瑞音乐《老鹰之歌》,那优美的旋律,如流水般地回荡开来。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首英文歌也叫《老鹰之歌》。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了这首歌。

“我宁可当麻雀也不当蜗牛。我宁愿如此。如果我能够,我当然愿意。我宁可当铁锤也不当铁钉。我宁愿如此。如果我能,我当然愿意……”

我沉醉在《老鹰之歌》的旋律中,回味着歌词,给人的那种搏击向上的力量。

现代的都市人,很少再有机会看到老鹰。但,老鹰对我并不陌生,儿时在乡村的上空,时常能看到它飞翔的身影。在古榕的树梢上,常能看到它筑起的大大的鹰巢,还曾几次上树,将它的鹰巢给撤了,拿回家当柴烧。

儿时小伙伴,玩的最多的就是“捉迷藏”与“老鹰捉小鸡”。因为鹰会叼小鸡,所以儿时鹰是一种坏的形象。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鹰才是我们人类,真正应当学习与效法的楷模。

鹰的巢总是选在陡峭的崖壁与古树的树梢,从鹰本身生存的角度看,这样的地方,不容易受到别的猛兽的攻击。从人生的角度理解,则是只有在这样险峻地方,才能锻就出鹰的性格。

老鹰筑巢不但地点有讲究,而搭筑窝巢时更是思考周全。有生态学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老鹰是怎么筑巢的。老鹰总是先衔来一些荆棘放置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再衔一些枯草、羽毛或兽皮覆盖在荆棘与小石子之上,这样就建好了,一个温暖与舒适的窝了。

母鹰在窝巢中孵化鹰蛋。小鹰出生后,公鹰会按时叼回来小虫或肉食,喂养嗷嗷待哺的雏鹰。小鹰稍大一点后,母鹰不但要天天供应雏鹰的食物,更要细心保护,以防敌人的入侵。当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丰时,母鹰就准备赶小鹰离巢,让它自己去过“自我独立”日子。

当时筑巢时,那些锐利的荆棘与小石子,现在被派一用场了。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这样小鹰就被刺得哇哇乱叫,不敢在窝中停留过久,而只能在天空中不停地飞翔,从而锻炼出能击九天的坚硬翅膀。

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从老鹰那里学一些“肓儿心经”,那个轰动一时的杨老头也就不会跳海而亡了。

老鷹不但在肓儿方面我们应当学习,它的锐化过程更是让我们人类感到羞愧。

鷹是世界上寿命最長的鸟类。据说一般鷹的年龄可达70岁,有得还能活的更长。它能活这么长,是因为它在40岁必须进行一次锐化。

因为当老鹰活到40岁時,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再也无法准确有力地捕抓猎物了。它那尖锐的嘴也变得又长又弯,无法撕下猎物的皮内了。它的翅膀上的羽毛也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也变的十分吃力。

这时摆在它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要经历十分痛苦的150天的锐化过程,别一种就是躺在窝中等死。

鹰之所以选择悬崖筑巢,也许与它的锐化有关。如果是选择树梢筑巢的,也必须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重新筑巢,去完成它的锐化过程。

老鹰的锐化过程是很痛苦的。首先它得用力将自己的嘴,拼命在击打岩石,直到让那老化了的嘴完全脫落。然后在静静地等候新的嘴长出來。当它新有新嘴长出来后,就将自己的指甲,一根根的拔出來。当新的指甲出來后,它又得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來了,那只已经是40岁的老鹰,又以崭新的面目开始飞翔在蓝天之中,并能持续再活30年。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我们有没有老鹰那样的勇气,能够及时地抛弃旧时的所有,调理好自己的心态,换一种活法重新上路呢?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人总是受太多现实枷锁的桎梏,无法让自己来一次真正的锐化的过程,这就是人的可悲之处。

我曾读过一个老鹰舍身救主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皇帝和他的朋友们去打猎,在回来的路上,皇帝在找水喝,这时他看见了滴滴答答的水流,他用杯子去接水。当水接满时,突然,杯子一下子就掉了,谁干的?原来是他心爱的老鹰飞来把杯子打掉了。第二次,水刚接满半杯,皇帝就把杯子举到嘴边,老鹰再次把杯子打翻了。第三次他一手拿剑,一手举着杯子去接水,老鹰又把杯子打翻了。皇帝大怒就变一剑刺向老鹰,老鹰无声地倒在了地上,皇帝也感觉到纳闷,它为什么三番五次地要阻止我喝水呢,他就顺着水流找下去,发现在水的上游躺着一条死去的毒蛇。这时才知道他才知道是老鹰救了他,而他则将救他命的老鹰了。

这个故事不但颂扬了老鹰舍命救主的大无谓精神,更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人不能相当然地意生用事,什么事都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就只能与这皇帝一样追悔莫及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