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钱学森之问”

亦谈“钱学森之问”

劳弊杂文2025-04-24 01:34:00
众所周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著名的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位饮誉世界的航天之父的“世纪之问”,一个教育界看似难以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是:一个貌似的“疑问”,长达数
众所周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著名的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位饮誉世界的航天之父的“世纪之问”,一个教育界看似难以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问题是:一个貌似的“疑问”,长达数十年来都无解可破,无案可答,则我便怀疑:我们的“有关部门”或者说“教育家”们是否找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因为我们的智商没有问题!抑或倒是这“疑问”的破解,本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是知而不解,晓而不答罢了——或许我们几乎已丧失了直面现实与说“真话”的勇气了!
近日又听闻: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正在越来越接近找到这个答案”,这可真是阿弥陀佛的祈福!对于接近的“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是什么?朱校长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中国大学都推到市场上去,让社会来评价,这个机制问题解决了,大学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大师……”云云。
在我则又以为阿弥陀佛便不再阿弥陀佛了,因为把大学推到市场抑或建一批所谓的“211高校”,中国便可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便可破解“钱问”,培养“一流人才”,乃至“大师”,我仍心存疑虑!因为在我想来: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早就降了;大师要出,亦早就出了,还须等到今朝,还须我等饶舌?
从来是“时势造英雄”,天才又岂是你能培养的?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风云际会,英才辈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孙子,三教九流,扳扳手指,几乎一长串,你说谁培养谁了!清末民初,国运虽不振,志士仁人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前赴后继,大显身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医学,几乎每个领域都出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社会是本“大书”,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造就“杰出人才”,孕育一代大师,“时势”很重要啊!
人所皆知,世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武大郎开店”当然只会扼杀人才。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自己首先要身正、学高,要有足够让人仰视的道德学问!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才有颜回、冉求、仲由等七十二才俊。有吴有训大师,才栽培出了王淦昌、钱三强、杨振宁等栋梁之材。“大学”能否培养出“大师”,关键恐怕还在它是否有能培养“大师”的“大师”——大师之父!
人皆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此话李白说说尚得志,你我他则就未必真“有用”了。在微博上吹嘘“天生我才”者,事实上他日后十有八九是成不了比尔?盖茨、巴菲特的。是毛遂,迟早会脱颖而出;是朽木,再雕琢恐亦难成大器。一个人是否“杰出人才”,日后是否能成“大师”,盖与他的“根器”、秉赋与智商有关。是上上根器,还是中下根器,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恐怕就要看你是先天爹妈给的,还是后天老师教的了!
概而言之,时势、伯乐(大师)加上你自己的根器,便决定你日后是“杰出人才”,青史留名,还是普通中人,默默无闻!
哈佛女校长德鲁?福斯特谈“哈佛规则”说:“一所大学并不在于将来十几年的成果,甚至也不在于一个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到毕业时所成就的样子。大学所关系到的学问可以打造人的一生,可以传递千年文明,亦可塑造未来。”
目光放远如此——大学大学,“学生”最大,则我们便知为何我们看似做遍天下文章,却仍不出“大师”,“钱问”终难破解——盖“大学”也哉,心思在孔方兄,而不在“孔夫子”;在追名逐利,不在淡泊名利。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塑造、尊崇的“淡泊名利”的品格,被“金钱”这门大炮轰然摧毁的眼下,要想出大师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亦无怪乎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要讥讽“中国大学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笑话”——真是悲哀!
人才固难得,大师亦难觅,但亦毋须急切切地人为炮制。记得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说:“不要着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会应时而生”,笔者深以为然!
指望岁岁年年出钱锺书、钱学森,未免有一厢情愿、急功近利之嫌了。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其揠苗助长,不如顺其自然。或许“时势”来了,百家争鸣,英才辈出,亦殊未可知——耐心等待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