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采诗官》读后

《乐府采诗官》读后

署假名杂文2025-04-25 08:10:44
黄兴邦老师的诗集《乐府采诗官》我认真读了,每一首诗都没有撂下,有的还读了两遍甚至三遍。诗集里的78首诗,写于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前后花了4年时间。我推算起来,那个时期,正是黄兴邦老师写作成熟的时期,
黄兴邦老师的诗集《乐府采诗官》我认真读了,每一首诗都没有撂下,有的还读了两遍甚至三遍。
诗集里的78首诗,写于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前后花了4年时间。我推算起来,那个时期,正是黄兴邦老师写作成熟的时期,因此,可以说,这些诗,代表了黄兴邦老师诗歌写作的最高成就。其实,你只要读一读《乐府采诗官》,就知道,其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成熟之作,是黄兴邦老师感情和心血的结晶。
这本诗集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分为三个小辑,第一辑乡鸟,第二辑山鬼,第三辑乐府采诗官。乡鸟这一辑,是诗人对故乡,对乡情、亲情的咏叹,对故乡的人、事、物的抒写。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风土人情,都是诗人情之所系,魂之所依,你看一看题目就知道了。《乡鸟》、《父亲》、《外婆的石拱桥》,《馥郁的苦楝花》、《野樱桃》、《中秋的枇杷》、《杜鹃谷》、《艾》,《梧桐巷轶事》、《故水》、《哭嫁的款冬》、《渴望雉翎》等。乡情难忘,故乡早已融入诗人的血脉之中。“天涯足印千缠万绕/却一生也走不出/你翅背上那条乡土般/紫赤紫赤的浪纹之路”。诗人就是一只乡鸟,无论在外漂泊多久,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但是,诗人的灵魂,都要回归故乡。“常年挖土的姿势,很象/一棵草,一棵风中俯下身去的/车前子”。父亲的形象,在诗人的眼里,在诗人的心里,就这样定格了;亲切、朴实、承受风霜雨雪的父亲,就这样永远地活了。不用我再举例子,你已经可以感受诗人的乡魂了。
第二辑山鬼,应该算一组旅游诗歌了,作者边走边唱,边游览边思索,山川形胜、历史风云、神话传说、远古文明、现实生活,都给诗人以感悟,让诗人凭吊咏怀,寄托幽思。这一辑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关于“三峡”的诗,《香溪》、《神女》、《白帝城?诗歌乡愁》、《大溪?红陶独舞》、《大宁河?与刘禹锡对弈》、《宁厂?猎神逐鹿》、《大昌?美女晒羞》、《悬棺》、《马渡河》、《巫山十二钗》、《盐水女神》、《夔门》、《巫峡?假日回家的女中学生》、《一线天》等,这些诗歌,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咏史抒怀,饱含着诗人对三峡美景的热爱,饱含着诗人对三峡历史文化的沉思。
我以为,黄兴邦老师诗集中写得最出彩的是第三辑乐府采诗官。这一辑,写的是彪炳千秋、名垂青史的中国古代文人,《屈原》、《蔡文姬》、《曹子建》、《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你看,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家喻户晓,那一个不是对中国文化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要说,写这些人的文章和诗歌,汗牛充栋,要写出新意来,难。然而,黄兴邦老师偏偏要啃这硬骨头,并且把这骨头嚼碎了。从每一首诗的诗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这些古代文人的把握和书写是非常到位的。诗人在写每一个人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对这些文人的文章和身世,进行了深入的把握和了解。肯定地说,没有艰苦的准备过程,诗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的。诗人是怎样写这些人的呢?我们来看看:“所以你从郢都走来/想寻找一棵江芷一株山兰/怎奈走了一生,两手能握住的/只是故国最孤独最憔悴的吟哦”,这是写屈原的;“所以你一步一回头/马上胡笳一拍一拍一拍/十八拍胡笳的/锦弦,一根根织你/终把你刺绣成了胡地边塞上/一只美丽绝伦的/汉家明月”,这是写蔡文姬的;“当尘世的浮花凋零了/你却直立在秋天,站成/匡庐下独秀万古的/一枝清菊”,这是写陶渊明的;“没想到,强盗就在/前面的石壕村口/拉夫的皂隶一声断喝/布褡裢摔碎了/碎片哗啦/滚出的竟是颠沛路上苦吟的卷卷史诗”这是写杜甫的。好了,就从这些句子里,你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文人,就是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选取几个典型的细节,缝合进诗人的想象,这些人物的性格就出来了。诗人这样来写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历史感强,不落窠臼。
读完这一本诗集,你可以发现,诗歌不一定非要有离奇晦涩的语言,不断跳跃的大跨度的意象,深刻的理性思考,才符合当代“诗歌”的要求。你只要有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意象,明朗的语言,你的诗歌就会成为真正的诗歌了。《乐府采诗官》就是这样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