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之感

边城之感

麦丘之祝散文2025-07-31 20:48:15
在跨进向往以久大学校门之前,对自己文学方面的唯一考察方式只能是那令人生畏的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语文考试了。高考之前,大家都将自己的思维机械地固锁在那语言基础选择题,名篇名句填空题及按点给分导致答题方式千篇
在跨进向往以久大学校门之前,对自己文学方面的唯一考察方式只能是那令人生畏的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语文考试了。高考之前,大家都将自己的思维机械地固锁在那语言基础选择题,名篇名句填空题及按点给分导致答题方式千篇一律的古诗词鉴赏之间。作文似乎给了我们一定的挥洒空间,但评分标准早已深入考生之心,其结果是文章也按标准来写,不敢用自己的前途命运作赌注而去越雷池半步。
来到大学,习惯地浏览着各个大学BBS上的原创文学版,就感觉自己与那跳跃的文字精灵好像与自己毫无关联,只是感叹着那充满灵性的文字是如何从别人的笔端流淌而出,或是想象着在别人的指尖与键盘的撞击声之中,那文字精灵迸发出来时的精彩。
一次无心地点击,沈老的《边城》出现在了屏幕之上。凭着以前的一点点文学常识的记忆,我知道沈老是湘西人,自己也算是他的老乡吧。因为沈老,湘西被外人所知;因为《边城》,湘西被人向往。心怀对家乡贤人的一种崇敬,双眼紧盯屏幕,开始拜读大师的传世之作。
或许真是不同的地域养育着不同的语言,一开始,沈老那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让我产生了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读过了几段就觉得在线阅读总是少了一种无法言透的韵味。于是马上跑到了打印店将《边城》完整的给打印了出来。
晚上,空荡的寝室只有我和被我细细品尝着的《边城》。那文字读起来似乎并不是那样的顺畅,有些甚至还可以提取出来作为初中语文考试的语言改错题。但我习惯性的改变了我对文字的感知方式,就如拿起电话发觉那头是家人时会马上有普通话变为土话一样的自然。
咀嚼着那原生态的文字,却不忍将其吞入腹中。沈老对小溪边景色的描绘使我闻到了家乡的乡土气味。《边城》中故事的娓娓道来,又让我忆起了儿时倾听村头村尾那些花甲老人给我们讲述“桩巴龙”之类的古老的民间传说的场景。
当然沈老的《边城》并不是写给他的老乡们看的,其语言特色只是使湘西在读者心中更添了那一份神秘。沈老总是用一种近乎完美的语言去表达着那些很平凡的小事和那自然的人性。
第一次写到翠翠时便是“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一切是如此之自然。读至此,便感觉翠翠就是大自然的产物,迫使你不得不去关注这个自然精灵的命运。
沈老用其笔下沉淀多年的乡村语言勾勒出了一个乡村少女的形象。
他对人物内心的表述也是那样的自然和细腻。几个简单的动作,几句日常的对话就会使人感觉的个人内心变化的那种奇妙。“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其后又有“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读到此处,放下《边城》,思索着翠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若”呢?到后来“翠翠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看完这段长吁了一口气,明白了翠翠那个古怪念头的必然性。感叹生命来去并不如电视剧中那般的躁动,在《边城》中却只有这般静静的生命之来与去。
对与情感的变化,沈老仍然是在沈式风格中自然地表达着。翠翠与傩送邂逅的那天的晚上,翠翠便失眠了。因为“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自认为这应该就是一个少女的情窦初开吧。
浪漫是爱情的主旋律,而令沈老最为心动的浪漫还是那碧溪组高崖上使人的灵魂在梦中各处飘浮的歌声。在那比喻和解释爱与憎的歌声中船夫的女儿唱出了翠翠。而如今,翠翠却又在另一个男子的美妙歌声中轻轻漂浮了起来。飞过了白塔,又窜过悬崖半腰去摘那平时攀折不到的肥大的虎耳草。虽然对于翠翠而言这只是个梦,但梦却是这般的顶美顶甜。在那块边地,年轻的男女总喜欢用那穿越山谷,穿透竹林的歌声毫不隐讳的传达着彼此的爱慕。在那片土地,“他们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篮”,歌声是浪漫的载体,是爱情的催化剂。在沈老的《神巫之爱》和《龙朱》等作品中,那些浪漫的爱情故事无一不是在那回荡在两山的歌声中完成了心灵深处那份情感的交付。
小说顺着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之索而下,但对翠翠与兄弟之间的情感发展并没有用太多的男女故事去表述,而将更多的笔墨倾洒于老船夫,顺顺,甚至于船上的水手和妓船上的妓女宁静生活。
身在充斥着浮华与虚伪的都市之中,怎能不想念湘西的青山绿水和那爱憎分明的淳朴民风。在这份思念之中,一幅边地人民的静美生活画卷被沈老细细地描绘着。在沈老的笔下“中国其它地方正如何不幸挣扎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即使自然安排下的不幸,边地人民仿佛都无话可说。”边地人民没有人定胜天的气概,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那份宽容。在边城中,人民淳朴到了“他们对于一个女人身体上交易从不用一个读书人的观念去轻”即使这样沈老觉得比那讲“道德羞耻”的城市人更可信任。
一切是美的如此不可想象,在这有动有静的美丽画卷之中,老船夫“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身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却与两个出众的兄弟相遇,只是傩送早了天保一个端午节。天保的突然离去与老船夫的静静离开,傩送的架船出走,以及明白真相后的翠翠痴痴地等待着那个人的归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美丽之中又有了让人无法忘却的遗憾,使人久久思量着傩送日后回来了吗?无数次的翻开《边城》,却总是找不到答案。
读过《边城》,真不忍去体会沈老在《边城》之中表达的那份对湘西人民命运不确定性的关注和淡淡的担忧。只想醉心于那份宁静,那份淳朴,那份融入了山,融入了水的生活之中;只想沉浸于沈老的美学艺术和边地的美丽人性之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