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明天更美好

家园明天更美好

诚恕杂文2025-08-07 22:38:13
2007年10月1日,呼玛河兴华大桥通车了。在通车后的日子里,无数的兴华乡与韩家园镇农民及社会各界群众前往新建的大桥上瞅一瞅、看一看、站一站、走一走。这是一座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桥;是一座希望桥;是一座
2007年10月1日,呼玛河兴华大桥通车了。
在通车后的日子里,无数的兴华乡与韩家园镇农民及社会各界群众前往新建的大桥上瞅一瞅、看一看、站一站、走一走。
这是一座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桥;是一座希望桥;是一座幸福桥。我也特意前往看了一看这座桥。站在大桥之上,不由又想起了35年前的一段往事。
1974年春,我还在呼玛县第二中学读书(学校所在地十八站),学校放假,家住东方红公社(现韩家园镇)的芦振海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玩。从十八站去东方红公社唯一的路线就是从十八站到兴华公社,再走50里的山路。在兴华与韩家园之间还隔着呼玛河。由于不通车,找车不方便,他也不常回家,这次乘呼玛河还没有开河邀我去他家玩玩。
我们俩从十八站搭乘了一辆货车到了兴华,下车后就上了山路,走到呼玛河边,正是下“沿流水”季节,他在前面给我带路,我跟在他的后面,离西岸还有十几米的距离,他上了岸,而我掉进了冰窟窿里,水下是老冰,上面是沿流水又结的冰层,水深到人的大腿根,那时我们还穿着棉裤,水灌满了两个棉裤腿子和棉鞋。振海脱下棉袄给我掂着,我脱下棉鞋倒倒水,又把棉裤与衬裤的水拧一拧,然后穿上这湿漉漉的棉鞋、棉裤与衬裤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了他的家。掉进冰窟窿的这件事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几十年来,每当经过这个地方,总会想起那桩往事,把它当做了一个笑话向同事们叙说。
据当地人讲,在韩家园林业局成立之后,修建了十八站至韩家园公路、韩家园至兴隆与椅子圈公路,还有铁路的开通,出行方便多了。在1981年以前,兴华是韩家园唯一的出口,韩家园所在地的供销社、粮店、卫生院、农机站都要在呼玛河解冻之前把所需的商品、药品、粮油盐及农机配件储备到呼玛河封冻之前,过了这个时期就运不进来了。这时人们出行过这条河,靠小木船来回摆渡。兴华乡有一个在渡口长年打鱼的人,他有一条木船,经常地为来往行人摆渡,那时出门的人也少,一个月也就三、五人而已,大多是熟人,都是义务的。在开河和封河一段时间里,冰面上车、船、行人都无法通行,韩家园就与外界隔绝了。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有人得了急病,在当地卫生院能治疗好就治疗好了,治疗不好想转院也出不去,病人就凭天由命了。
1981年之后,韩家园金矿成立,金矿为生产、生活方便,在兴华建了可以摆大型车辆的渡船。给韩家园人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韩家园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开河前与封河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通行,同时受河水的影响,水大不能摆渡,水小也不能摆渡,制约着运输,影响着发展。在1983年至1987年间,县客运公司曾在冬季封河期间每周发韩家园一至二个班次。
1992年韩家园林业局建立,局址就设在韩家园镇,虽然修建了通往十八站、新林等几条公路,但是韩家园与黑漠公路还是隔河相望,去县城还要绕行50多公里,对林业局的生产,防火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两乡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有着重大的影响,就在大桥即将开通之际,发生了兴华乡七位农民划船过河采集山产品,不幸翻船,七人全部遇难的惨剧。
今天,连接两岸的桥梁通车了,并且兴华至韩家园为三级水泥路面。现在,韩家园人不再为出行发愁,公路四通八达,每天都有公共汽车通往县城和地区加格达奇首府,去省城坐火车、乘汽车两天也可到达。
兴韩公路的全线通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铺设了一个快车道。极大地促进了韩家园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矿业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经济发展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林业企业城镇建设发展讯速,以生态型建设,北欧风格的林业新城初据规模,林业新城的建设极大地拉动了地方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卫生院、邮政及镇政府大楼的建设提升了地方城镇建设水平。林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农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农民砖瓦住房增长率逐年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韩家园镇2007年社会总收入2000万元,比1979年全公社总收38、64万元高出50多倍,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393元,比1979年农民人均收入258元,高出17倍。全镇(不包括林业局)拥有大小型汽车90多辆,农用车100多辆,摩托车300多辆。
交通的便利,极大地繁荣了商业,不出韩家园镇也可买到与哈尔滨一样时髦的服装,家用电器、日用百货一应俱全。一年四季新鲜水果、新鲜蔬菜不断,就连台湾产的杨桃、泰国产的榴莲也可尝到。
这里不再与外界隔绝,有线电视、调频广播、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进入千家万户。韩家园人民以她纯朴的民风,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十一五描绘的宏伟蓝图,把韩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