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醉秦淮

梦醉秦淮

能书散文2025-11-08 15:42:28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静静地听着桨声,漾漾的柔波里传来美妙的歌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静静地听着桨声,漾漾的柔波里传来美妙的歌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以空间顺序铺展开来,秦淮河里的船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大船及其窗格、小船、“七板子”的舱前、躺椅、灯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一一道来。大船“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七板子”舱前“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作者对物体的描述细腻,追随着他笔下的足迹,一幅幅画面即被勾勒。想象着卧在躺椅上悠闲地谈天说地,默默地看着天空,聆听世界的声音。此时,你的心境是美妙而澄澈的。就是这样的静谧,“水是碧阴阴的”,它冷冷地绿着,与其说是水的神秘绿纱阻隔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不妨说是作者本人平静的心态。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沉醉在灯影里的桨声中,“梦”多次出现在作者的笔下,“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秦淮河总是那么让人如痴如醉,像一朵朵睡莲静卧湖面,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酣睡于如诗如画的梦境里,从此不再醒来,这也只是梦而已。短短的梦结束了,“我们的梦醒了”。重返现实,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只看见那些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是希望覆灭了吗?究其梦或希望又为何?是秦淮河的故事令人如醉了吧,在那黄晕的灯光里,在那悠远的桨声中,以及歌妓那断断续续的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里……
这些歌妓的歌声也无数次的出现在文章中,是那无数次出现的灯光与桨声的缘故吧。“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以及夹着的那“吱吱的胡琴声”使先生认识秦淮河的水了。昏晕的灯光,朦朦胧胧,模糊不清,秦淮河的那些女子仿佛闪烁其间,酒家林立,浓酒笙歌,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秦淮河的女子沉睡在历史里,随着曲曲的水流静默着。作者的文笔回荡在历史里,只用了聊聊数笔,却使人浮想联翩,久久不肯返回现实之中。“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赞誉着她的才华,更为其气节所折服。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爱情、她的因国亡而“欲沉池水中”的举动撼动人心。这又使人想起灵秀青莲女子董小宛与冒辟疆静坐香阁,品评古色茶香,《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桃花凋零,落红无数,期待着她与侯方域的完美结局,沉浸在梦里。想必当时朱自清先生也在怀想明末清初那些侠义心肠的志士吧。
眼见秦淮河上一些歌妓“兜生意”的身影,以及自己窘迫的拒绝接受歌妓表演的行为,作者不断地重复着“道德律的压迫”,那些“贴耳的妙音”让人憧憬,他却不停地在心里劝说自己的内心,只因为她们的身份,担心旁人的眼色,他同情那些歌妓,在这里作者一次又一次的述说着内心的矛盾。诚然,她们的歌声是动人的。当作者返程之际,一名女子的清音随船只的远去荡漾在空气中,又使朱先生他们“倾听而向往”了。
渺渺的黄光,汩——汩的桨声,夜色正浓。岸边船上灯火昏黄,让一些物象迷失了踪影。作者将灯光与月交织融合,此刻,灯光的“浑”与月色的“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月的韵味更为深沉。在描述月儿的姿态、月色、天空以及垂杨树时,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月上柳梢头”,天空蓝的似一汪清水,垂杨柳沐浴着月光如美人的胳膊一般,交互缠绕,几株不知名的老树俨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比喻恰如其分,贴切合理。把垂杨“柔细的枝条”比作美人的胳膊,既是在赞誉垂柳的妩媚动人,也是在感叹美人手臂的纤细、柔软。叠词的妙用让人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词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在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同样也出现了不少,譬如“疏疏的林,淡淡的月”,“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等等,语句富有节奏感,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向我们展现了文字的一种音乐美。
灯光变得黯淡了,繁华的余味渐渐消散了吧,作者只剩下了“幻灭的情思”。秦淮河依旧在这里,但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均早已磨灭在时光之海了,然而对于秦淮河的记忆却久久不会淡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