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的魅力

手稿的魅力

奥理杂文2025-04-19 00:52:31
偶然在书摊边徜徉,看到一本关于鲁迅手稿的影印本,就好奇着翻看。从鲁迅的手稿一直走到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思想,探讨他们的情感,是很可玩味的事。影印本与作者的手迹最为相近,与一般的印刷品有很大不同,
偶然在书摊边徜徉,看到一本关于鲁迅手稿的影印本,就好奇着翻看。从鲁迅的手稿一直走到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思想,探讨他们的情感,是很可玩味的事。影印本与作者的手迹最为相近,与一般的印刷品有很大不同,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长时间的视觉疲劳而心神困倦。手稿的每一处下笔都曾停留过作者的思想和心情,由此可以想出,当年那些醉心于诗书的文人墨客在表达他们的意趣时是多么的用力。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文稿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本真、特操。苏轼的笔端有一股雄旷的劲气,含几多清澹的韵味。毛泽东的真迹潇洒狂放,志在千里。陈板桥的字画则显示出他玩世不恭的个性反叛心理。他们的文字功夫相当深厚,文学与书法的交融在他们的笔下得到最幽眇的展示。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将越来越发挥其陶冶情操的作用。现代人生存的困惑、无聊诉说着人类精神文化的枯乏,而手稿本身便是一种简单的书法艺术品。人人有创造欲,有的人看见自己绘制的画像模像样,于是兴致勃勃,一旦投入,日渐迷恋,终成画痴;有的人不经意哼出一句好听的歌,受人赞美,发掘资质,慢慢变成艺人。
这里且说说书痴吧。那些立足生活修成成果的大作家们,每一次落笔都经过了长久酝酿,有时还是经过了压抑再压抑,一朝喷薄而出,笔下神韵拌擞,气度不凡,那字形颇有一气贯之的特色。铺叙写实,笔调平稳,舒缓有致;情节拐弯处,笔尖宕开,笔锋虚虚实实,且猛且厉;写人描景,笔神幽雅细腻,蕴含说不完道不尽之致。
作家完稿之时的喜悦无以言表。这时写一个序,作一个跋,总结心得,落笔洒脱旷放,包含几多兴味。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写作时必是边写边改,那手稿也免不了有涂抹痕迹——而这似乎见证着一个作家的天真和固执。作家对于手稿的通读是一种享受。他可以凭借字迹忆起写作的幕前幕后,以及思绪的断续和顺畅之处,再没有第二人更了解他这手稿的动人之处和魅力所在。
作家为了生存却不得不将手稿出卖。这是个矛盾,也应是文人的一种耻辱。人生是活生生的现实,一个脱离了物质的人生何以静享心血酿成的灵果?
手稿因其魅力所在,让人牵肠挂肚。有时还会成为旁门左道钻孔子发财的工具。《自然》杂志曾报道:被称做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书”的《伏尼契手稿》竟是伪造!而之前许多教授为破解其密码都差点疯了。它是英国16世纪伊丽莎白时代利用“间谍技术”,炮制出的与原稿相似的新《伏尼契手稿》文本!这是古人给现代人开的一个超级玩笑!鲁格称,这很可能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探险家、使用“卡丹格子”加密工具的高手、伪造高手、神秘主义者、炼金术士爱德华?凯利炮制了这份手稿,并将其献给对神秘书籍充满嗜好的鲁道夫二世,借以骗取大笔金银财宝。
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制作赝品的人比比皆是。有一则关于一代名画家的掌故:某日,一专门假冒启功书法之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可见,手笔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不可限量。我想,有朝一日,报刊上的字若全用原汁原味的手笔风格,那该多好!岂不应了返璞归真这个成语?比如可以请职业书画家按设计要求在版面上书画,制成原版,然后再用现在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做成亦古典范亦现代的特色报刊。那时,别人笔下的一个难点、疑点,一经字形风格的缜辨便很快解决;有时别人清淡内敛的文风说不定也可以从文字中悟出结果。毕竟整齐的铅字太古板,有失灵动,缺乏飞扬的色彩。
曾读过这样一则信息:有一女子置身雪山,盯住前方,目不斜视,且行且歇,突然间,她双目失明。医学查证得知,雪色单调的洁白导致其视觉疲劳,视神经瘫痪。与此相类,我们在读报刊之时,若不全身心投入,细心品读,再好的文章用不了看多久也会产生视觉疲劳。这个体悟同样可以从手写的信笺与印刷品、电子邮件的不同阅读感受中得到启示。
几千年过去,社会一直在进步,人类在似乎变懒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形式。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手稿写作的人还相当多,未及十年时间,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冲击了传统写作,加之手稿写作及投稿方式确实不如网络便捷,于是手碰键盘眼对荧屏,不但是创作者的形象,更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文学随之诞生,颈肩腰酸等症也接踵而至。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人们对生活的发现和体悟更多是即时性的,功利性的,一次性的,充满矛盾的,像古人用毛笔小楷创作小说的故事将成为神话,铭刻记忆和心纹的手稿将变得愈加稀缺和珍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