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释疑

“剩女”释疑

壮夫杂文2025-04-15 11:09:11
“剩女”,一个刺眼的名词闯入我的眼帘,我不解,查词典,无!原来这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据教育部说,“剩女”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
“剩女”,一个刺眼的名词闯入我的眼帘,我不解,查词典,无!原来这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据教育部说,“剩女”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虽说“剩女”的定义显得噜苏,但也所指明确,我看了心里仍不舒服。不管怎么解释,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剩下的女人,有人称之为“多余的人”,更有人说是“没有男人敢要的女人”。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多么荒唐的称呼!
本来是未嫁“大龄女青年”,为什么非叫“剩女”呢?婚姻法明文规定结婚有最低年龄,而无上限年龄要求。凭什么说女人达到某个年龄不结婚就叫“剩女”呢?男士到了某个年龄不结婚者比女士多得多,为什么不叫“剩男”呢?提出这个名词的“男性”(大概如此吧,不会是女性提出的)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是出于对大龄女青年的关怀,还是“哗众取宠”、“故意炒作”?我不得而知,抑或许是某些男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在那里说风凉话?大概也有这种可能吧!
某“权威人士”研究得更细,竟把“剩女”分为五个级别:
(一)25-27岁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
(二)28-30岁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
(三)31-35岁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斗战胜佛);
(四)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
(五)到了45岁以后,那就是超级剩女,就尊称为“剩着为王”(胜者为王)。
真是岂有此理!即使有的女人到了45岁不结婚,难道就意味着必剩无疑吗?我想,只要这些女青年愿意,找到伴侣并非难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寻觅到理想伴侣,何苦如此煞费心机地分类呢?难道这样做,不会给这些女性施加无形的压力吗?据我所知,有位著名女作家50岁时才寻觅到自己的白马王子,这样的女士若被人叫作“超级剩女”,岂不冤枉!
不过,我总感觉“剩女”是个贬义词,是对未嫁大龄女青年的不尊重。不知现在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有些人大概闲得无聊吧,净在那里琢磨女人的事。就中国的现实状况而言,是男女比例失调,男大于女,在农村,女不愁嫁,男娶媳妇却困难重重;不论男女,找到理想的另一半,决非易事,不然为什么如今离婚率如此之高,而且还出现“闪婚”、“闪离”的现象?还有,我们常听说婚前男方给女方送彩礼,很少有女方给男方送彩礼的;有拐卖妇女的(给男人做媳妇),没听说拐卖夫男的(给女人当老公);广大农村几乎没有“剩女”,而“剩男”却比比皆是;即使在城市,“剩女”也不一定比“剩男”多,只不过没人统计。
现在,社会上把“剩女”这个“词”,这件事,炒得沸沸扬扬,俨然成了社会的大问题。不知是为了促使大龄女青年赶快婚嫁,还是寻开心?又是著文,又是漫画,又是释义,又是分析,又是国内,又是国外,又是同情,又是叹惜,就是没有应对良策,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办法,不过议论议论而已,或者给某些人茶余饭后提供点谈资罢了。
“剩女”这个新词,从表面上看仿佛是由女青年的年龄所命名的,但从深层次来看,还是由中国传统价值观所规定的。所以有人呼吁:“我们不仅要为剩女的青春请命,还要为她们的智慧、勇气、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请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