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史蒂芬·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

简析史蒂芬·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

岭腹杂文2025-07-28 14:55:36
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编
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的编辑。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现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票的一张王牌。2003年美国克拉克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
史蒂芬·都伯纳,《纽约时报》和《纽约客》长期撰稿人。著有畅销书《骚动的灵魂》和《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这个叫史蒂芬?都伯纳的记者,在2003年列维特获得克拉克奖章后去采访他,使他们后来有机会出版了一本名为《魔鬼经济学》的大众读本。
《魔鬼经济学》是2005年全美第一经管畅销书。书的副标题是“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给读者灌输“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的理念。《魔鬼经济学》之所以能在2005年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居高不下,除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列维特探究答案的方法。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列维特用侦探般的眼光为读者揭开真实世界层层伪装。
在列维特看来,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它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提出有趣的问题。列维特的天赋则在于,他非常善于提出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的六个问题:为什么学校老师会通过欺骗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数?房地产经纪人真的会把客户的利益放在心上吗?如果毒品贩子真能赚到钱的话,他们为何仍跟自己的母亲住在贫困的地方呢?导致过去十年犯罪率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一把枪和一个游泳池究竟那个对孩子来说更危险?为什么黑人父母会给孩子们取一些影响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名字?
本书从非常具体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要收益足够大,风险足够小,人们就会产生欺骗的动机。
传统智慧不一定就是事实真相,往往是错误的。它们的形成有时并没有实际的证据,只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被人接受从而得到广泛传播,虽然通常很难看透,但它们仍然可以被推翻。
许多看似戏剧性的结果都有着久远的,甚至是微妙的起因,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在眼前。从本书来看,导致美国90年代中期犯罪率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堕胎的合法化。这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专家们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求利益。他们很容易利用手头的信息优势为它们自己谋求更多的收益,而不是为他的客户。
父母和名字对一个人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费尽心思给孩子取名字的父母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魔鬼经济学》基本上就是对一组基本互不相干的“传统智慧”的颠覆。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性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党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层层揭露真相,让读者改变对事件,甚至是世界的看法。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这些理论都可以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讨论的“主题”都是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行为方式。
此书引古论今,从帕拉图的《理想国》讲到了现代父母的教育观;又引经据典,既有3K党的信息滥用,又有日本相扑的作弊丑闻。作者从一种最为有趣的角度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从适当的角度让看似复杂的问题解释得简单明了。列维特善于打破传统智慧的束缚,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作者妙语连珠举重若轻,想法另类却又缜密严谨,让读者跟随他登上想象力的巅峰,让人大呼过瘾后又能掩卷沉思。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受到:现代社会虽然看似复杂,充满了欺诈,但并非不可破解、无法预知。我们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处理事情,转变观念,不可盲从于所谓的“专家”、“学者”。用新的视角,用看待社会的新方式,来发现这个社会的乐趣之所在,展露一个真实的世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