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之无奈和社会之悲哀

书生之无奈和社会之悲哀

植被杂文2025-10-15 23:33:36
书生之无奈,源于社会之腐败;书生之堕落,源于社会之黑暗。在一个清明廉洁、四海升平的朝代,书生就有出头之日,就有扬眉吐气时刻,甚至就有发家致富、成就自我的机会,可以借助肚中墨汁谋生,可以凭借胸中才学发展
书生之无奈,源于社会之腐败;书生之堕落,源于社会之黑暗。
在一个清明廉洁、四海升平的朝代,书生就有出头之日,就有扬眉吐气时刻,甚至就有发家致富、成就自我的机会,可以借助肚中墨汁谋生,可以凭借胸中才学发展。比如柳永,填词作曲即可解决温饱问题,也与青楼女子建立深厚友情;比如韩愈,文思快捷,倚马可待,官至宰相,位极人臣;比如左思,一篇《三都赋》,洛阳纸贵,借助赋曲名扬天下;比如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传情达意表露心声,觅得佳人归,夫妻伉俪举案齐眉,传为佳话。
在一个腐朽肮脏的时代,书生无出头之日,只有潦倒穷困一生,杜甫虽有满腹诗学却不得不寄人篱下,甚至连修建一个茅草屋也需要来人救助才可以完成;飘逸豪迈,一代诗仙李白,也要四处游走,投靠达贵,来解决衣食住行;自成一家的陶渊明,田园诗坛的巨擘,为了保持高洁之气不被玷污,也只有躬耕山野,早出晚归,种豆栽苗,维持生计。
书生有用武之地,表明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崇尚文化和知识,这样的社会就会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一个朝代的发达兴衰和知识分子命运竟然是休戚相关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因为知人善用,广招天下英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启用魏征、房玄龄等人,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真才实学的能者,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提拔贤者,人尽其才,社会兴盛发达,四海归心,国富民强。
书生无用武之地,表明了社会丢弃了文化和道义,知识无用论占据了主流。“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成为泡沫,读书人的满腹经纶和八斗之才一文不值,成为社会的最底层,连基本的温饱也成了大问题。书生落魄,大多时候社会黑暗肮脏,官员中饱私囊,搜刮民脂民膏成瘾,苛政杂税严重,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一手安排的焚书坑儒,毁掉了所有书生的梦想,同时也毁掉了自己的江山,他将社会推向了一个无边的深渊和荒漠。蒙古的铁蹄占据了肥沃的土壤,占据了繁华的城镇,从马上得到了天下,但是统一后的元朝,前期曾经废除科举,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被堵塞了,地位极其低下,根据相关记载,当时将人分成十个等级,其排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从这个排序可以看出统治者根本看不起读书人,把读书人的地位压得极为卑贱,比娼妓还低,仅高于叫花子,读书人的命运真是凄惨。而朝廷里,真才实学的官员越来越少,控制社会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弱,离灭亡也就为之不远了。
书生,其实是一个社会最中坚的力量,团结好了这个队伍,就稳定了社会的大局。在现如今,书生的性质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书生为了蝇头小利,挤破头脑,上蹿下跳;有的为了一己之私,全然不顾大局,任意妄为;有的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丢弃原则;有的趋炎附势,不择手段,追逐功利;古代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坚守者廖若星辰,兼济天下,修身立命,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真正要想追求自己理想的读书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无处可立。坚守立场和准则,就会被更多的人看成是一个外星人和怪物,被社会孤立和隔绝,寸步难行。书生,只有一声长叹而已!为了前途,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只有选择低头,只有选择投降,书生必须为五斗米折腰啊!
是书生危害了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书生呢?我不得知,但我却为我们丧失了良知和道义的同胞们感到无比的痛心。也许,这只是一种杞人忧天和自我的狂妄自大罢了,我不过读了几页薄书而已,小小的读书人何敢指责别人呢?
看来,我是书读傻了,书读呆了,书生又不是我一人,何须心存芥蒂,久久伤感呢?此事不管风与月,自有沧桑去问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