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吆喝到购物心情
做生意,离不开吆喝。上到富商巨贾,下到小商小贩,要想赚钱,必得吆喝才行。只是吆喝的架势和排场不同。大企业巨资做广告,其实也是吆喝;小商家没那财力,就只能靠嘴皮子按传统的路子吆喝。吆喝好坏,全看嘴。嘴上
做生意,离不开吆喝。上到富商巨贾,下到小商小贩,要想赚钱,必得吆喝才行。只是吆喝的架势和排场不同。大企业巨资做广告,其实也是吆喝;小商家没那财力,就只能靠嘴皮子按传统的路子吆喝。吆喝好坏,全看嘴。嘴上话儿动不动听,其实靠的还是脑子。要知眉高眼低,揣摩世态人情,其实是门大学问。于营销是外行,不想说营销门道,想说的是购物心情。
自小有点惧怕卖东西的。因为过去的国营售货员态度都不大好,买东西常挨嗤,给吓出来了柜台恐惧症。至今仍然害怕隔着柜台让售货员拿东西,每每遇到必是谨慎行事,言语谨慎,生怕惹祸上身,起了纠纷。后来市场化,漫天盖地开店,卖货的经营的多是自家生意,态度好坏决定能不能卖出东西,也就是自己能不能赚到钱。利益驱动确实有用,营业员确实态度好多了,且惊天巨变,由冷漠傲慢,到殷勤热烈。由此也生出了另一种恐惧,不大敢选货太久,怕对不住人家的热情,面子上绷不住,不想买也买了。这也影响了购物选择的乐趣。由此还是对购物有恐惧。不过,浏览琳琅满目商品的癖好还是有的,也算保留了点女性特质。只是购物恐惧作怪,只愿意浏览,特害怕售货员来招呼,往往一见人过来,我就下意识撤了。不过,遇到特别想买的东西,不得不买的东西时,与店家一来一往的交接还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我这有着购物恐惧的人,紧张心情下对对方的反应也较为在意些。常为了点称呼的事计较,不买人家东西。
比如,年纪较小时,在老家买东西,遇到人家称呼我“老妹儿”、“姑娘”的就心情好些,愿意买,像是自家大姐大娘似地,听着亲切,愿意信任。要是有人叫我“那女的”,我即便不是掉头就走也是肯定不买的。叫的俗,感觉人也俗,心也未必纯良,不是货不好,就可能是价不实。后来在南方工作几年,当地人习惯叫人小姐的,被叫着也不觉得怎样,当地人卖货有种不冷不热的淡漠,仿佛对自家货品的自信,要是热情了反而令人疑心它货不好。后来到了北京,店家路数和老家有点接近,只不过更规范些。遇到些80新生代卖货的,更是一种热情而不失尊严的吆喝。拉近乎的同时,也隐约透露出逢场应酬的真意图。比如说,小姑娘们卖货,爱称人“美女”。第一次听,心里确实美极了,真以为自己是美女呢。可转而发现对下一个相貌平平的顾客,也是被奉以如此称呼时,便有梦碎的感觉,原本心里开的花顿时僵硬以至枯萎。不过,还是愿意听到这称呼,自欺欺人也好,爱听奉承也好,至少说明自己在人家眼里还不够老相,滥竽充数还能混迹在年轻人队伍里冒充美女。不然,对老太婆叫美女,怎么也称不上是奉承,得罪人的事以商人的精明该是不会做的。
不过,也有叫人难过的时候。就是被人叫老了的时候。有时被小姑娘们叫声阿姨,心里那个难过啊,回家照着镜子,念念叨叨,20多岁人,你咋能叫我阿姨呢。后来想自己当初离开父母,也差不多年纪,也是见到有点社会经验的人,均是叫做阿姨。于是便自我安慰,不是自己老,是小姑娘们还停留在自己未成年的心里记忆,眼中的成年人均是阿姨辈的。不过,也有自我安慰不了的。有一次去拜寺庙,寺门外买香,卖香的大妈问我:求点什么事啊,是不是孩子升学啊!顿时遭受重击!我的妈呀!我看起来得多老啊,孩子都有升学压力了,那可不是打酱油的年岁,咋也得十四五岁吧。心里充满了悲伤,回家又是对着镜子一顿念叨。这种经历还有一次,去买衣服,见到几款短夹克,颜色鲜艳,很喜欢,但知道那花枝招展的颜色自己肯定不能穿的,不过也愿意多看几眼。正看着,店家小伙子过来了,问:想给孩子买啊?我又是无语。当下掉头就走。这么大的衣服给孩子买,我孩子该有多大,我该有多老啊!对我这至今未为人母的人来说,听到这话刺激可是不小。于是,相信了,自己真的不再年轻了。以后再有小姑娘叫自己美女,心里不会不高兴,可也不再受用了。老就老了吧!也未必比年轻时的青涩难看多少,又不是什么大美人,看过去的同龄美女们如今美丽全无影踪,心下安慰自己相比之下,却也没有损失多少。
自己慰藉好了青春消逝的伤感,可是抵不住我对吆喝的喜恶。叫声大姐可以接受,叫声姑娘也觉得亲切,可要是还叫我阿姨,还问我给孩子买的事,我依然不高兴。不高兴我就绝不会买它东西。购物看货品,可也看自己心情。买了高兴,不但要物美价廉,也要过程开心。谁让人家说顾客是上帝呢,好不容易可以做回上帝的,说不高兴还就不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忘记是今晚的《康桥》
下一篇:天涯觅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