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净则国土净
清晨,雨后的绍兴多了几分凉意,缓解了连日来灼热的天气,心情也亦如这变化的温度,时起时下。身处娑婆的我们,莫名地总有众多的烦恼无法自我纾解,更多情况下,伴之而来的是无可奈何的感觉。人们在迷失或者失落时,
清晨,雨后的绍兴多了几分凉意,缓解了连日来灼热的天气,心情也亦如这变化的温度,时起时下。身处娑婆的我们,莫名地总有众多的烦恼无法自我纾解,更多情况下,伴之而来的是无可奈何的感觉。人们在迷失或者失落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寻求理想国,桃花源,为的是获取心灵上的平衡,为精神留下块净土,哪怕是仅有的一点自留地,也是那么的难得与不舍。
慵懒地从床上爬起,背着行囊,向学校对面的香炉峰前行。尽管似曾相识,还离的如此之近,却未得闲亲身游历。它,一个精神上的坐标与灵魂处的究竟,远望那群山中隐约的塔寺,指引着你前方的路,从一个个石阶上的莲花开始,路途中间的雅致小亭,宛若朵朵莲花次第开放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累了,它们还是你的加油站,可以重新获得力量与勇气。遥望来时路,心中便多了几分自信与憧憬。因为,前方的塔寺灯塔般地等待着每个迷路的人们。路在脚下,当下行动,离终点也就越近。逶迤不前,只会疲惫不堪,永远活在懊悔与自责中。
如法的布置,雄伟的佛殿。为的是告诉每个来访者,什么是正信,什么是生命的必备要素,值得你一生去追求。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们,各自手持法器,站于各方,默默地述说着佛教的世界观——欲界六天,色界之四禅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天。而四大天王是欲界第一重天,离我们最近,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护法韦陀之形象乃是唐朝僧人在终南山上坐禅,因一时昏沉,跌下山崖,因得护法韦陀之庇佑,安然无恙,即广布其形象,感恩其护持。还有那笑呵呵的弥勒佛形象乃来源于奉化布袋和尚契此,因为他是弥勒化身,一生补处,将成未来佛。弥勒亦是大慈之代表,慈悲乃佛教之宗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慈与悲做了清楚地定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是相对的,逝者如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交臂非故的典故都述说着同样的道理。
接下来的大雄宝殿,代表着佛陀的大雄大力,二千多年强的悉达多太子,放弃世俗之王储地位,舍生出家,以求解脱生死。“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而他,做到了。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中国的孔子在黄河边上,思索着人与人的关系,而苏格拉底则在爱情海边,想着人与自然地关系。莫非是一种无形的巧合,让世界文明的诞生地都出现了伟大的哲人,而中国也未曾缺席。我面对着大雄宝殿,联想颇丰……循着那一条条长廊,走过了观音殿,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所有的这些殿宇又把我从停滞的思维拉回了现实。而手上的菩提珠,又让我想起珠母乃佛宝之象征,绳链乃僧宝之象征,而各个珠子乃僧宝之象征也。所有种种皆为发起菩提心,而能将此深心奉尘刹。
竹林茂密,清风徐徐,夫复何求。然,言易行难,看着此时此地发生的诸人诸事,不禁想起那句古语,“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默念此句,走向那幽深绿意的小径,因为它,通向最终的目标。沿途是无数的题刻与雅致的环境,从山上望去,才发觉已越过某座小山,向更深处走去。走走歇歇,目光被相机所代替,来记录下所有周遭的细节。一队僧人,身着袈裟从你眼前走过,看到此景,才发现你与他们的不同。其实,不在于他们的形象外表,而在于那颗心。正如《维摩诘经》所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短短数语,却表达如此深刻睿智,可见佛法之深广。每每阅读经文,惭愧异常,那些文字你都认识,却不知道其内在的语言系统与结构安排,如若文盲,无法一窥其义理之奥妙。
望见塔寺,心中充满了希望,因为知道山顶即至,那巨大的牌坊,其匾额上书“南天竺”三字,从此地走去,就是顶上的炉峰寺,香客来往,多了几份热闹,其险峻的山势,让人觉得离天好近,触手可及。它,就这样安然地见证着来去无常的游客与信众,为个体生命的内在竖起一座精神坐标,并为其尽行寿般付出,也无怨无悔。站在山顶,似乎换了人间,那份清凉让人觉得身心自在,彻底地放松。所有烦恼在此刻,如云般飘逝于遥远的天际,一去不返,无影无踪。
下山时,顿觉身心清净,走起路来也倍觉迅捷,心中却依旧不舍,因为告别这片绿色之后,又将重返红尘,回到属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为不同的目的表演着,掩饰着,伪装着,渐渐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流于世俗。所谓赤子之心,可望而不可及,于我,只能将之化为文字,以抒胸臆,仍旧陷入其间,因为看得破,忍不过。
心净则国土净,息心即是息灾。净土非在西天,而在每个人的心中。人生无常,惜福结缘。书写此文,缘起于那半日的香炉峰小游,却给我带来内心的充盈与自我的内省。珍惜你所拥有的,知足常乐,静心净心,也许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要素,抑或是成长的必须与安慰。只要心中存有那一片竹海,你的心就会永远平静,不起波澜。
2011年5月14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