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

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

戏幻杂文2025-07-05 20:21:08
我是出生在80年代末期的人,在我们这一代,我们大多的时间是用来上网的,也看名著,也看小说,也关注文学。但是比起精彩纷呈的网络,书的诱惑就少多了。我们喜欢在网上看各种各样的八卦文章,喜欢看美国大片,喜欢
我是出生在80年代末期的人,在我们这一代,我们大多的时间是用来上网的,也看名著,也看小说,也关注文学。但是比起精彩纷呈的网络,书的诱惑就少多了。我们喜欢在网上看各种各样的八卦文章,喜欢看美国大片,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想法从脑子到网络,只要我们愿意,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要不是电视剧《京华烟云》,林语堂——这三个字可能还在停留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我只是在很早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然后听老师说了他的一些事情,老师没对他做出很大评价,所以我也没有去注意。那个时候,老师讲的最多就是巴金、朱自清、还有鲁迅。于是,在我的记忆里,中国的作家就是这些。看完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我是在地摊上无意发现林语堂《京华烟云》,因为曾经脑子里有过林语堂的概念,所以就好奇。没想到,拿起书就放不下了,看了林语堂的简介,我更是吃惊,原来《京华烟云》是用英文写成的。于是我开始对他充满了好奇,为什么我几乎没怎么听说他,看来是我真的孤陋寡闻。
我开始看林语堂的作品,从小说到散文,看他自己写的,也看他家里人写的,也看人家写他的,但我终究没有看完。然而浏览网页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篇关于林语堂是否是反动文人的文章,作者认为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
何谓“反动文人”?何谓“反动”?为此,我查了字典,反动有两种意思:逆反革命潮流和相反作用。若果说林语堂是反动文人,那么他就是反文学和对文学起相反作用了。
逆反革命潮流。不错,林语堂是和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不同。但是政治立场不同就能说明他反革命潮流吗?林语堂赞同资产阶级社会,这不仅仅只因为,资产阶级社会能给他带来金钱、名誉、地位,还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林语堂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基督氛围的环境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基督教徒,对西方文化特别推崇。所以林语堂最终能走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他的父亲在那个时候就为他设想好了,将来出国留学,继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最终成就了林语堂在外国语言上的成绩,也是他后来得以走进美国上流社会的基础。林语堂在美国上流社会的感受到了繁荣、感受到了上层人士的种种好处,从而让他对资产阶级社会充满向往。在概念里,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和下层人士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虽然出身农民,但从小受西方文化氛围影响的人,林语堂和社会主义有分歧,这也不足不怪,为什么说他是反动文人呢?
有人说,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是污蔑中国人的书,我不否定这样的说法。的确,这本书虽然在国外取得较高声誉,给林语堂也带来物质上的满足。但是在这真本书里,林语堂真的有点自不量力,有很多观点抹杀中国人的民性。但是如果完全的说这本书是污蔑中国人的书,那有点过分了,林语堂的本意是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这本书里,他对中国人做了大量的辩解,同时也对某些外国做了幽默的讽刺。可以说林语堂是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些这本书的,虽然对中国人也有大量讽刺,但忠言逆耳,如果把这本书认为是林语堂反动文人的标志,那么这人就钻牛角尖。
林语堂是半路出家;他是为了某一目的而钻研中国文学的;林语堂跟鲁迅不和;林语堂向蒋介石献媚……似乎林语堂真是个“反动”的文人,可是如果你看了林语堂的作品,你就不得不佩服,一个半路出家的人,居然写得出那么富有内涵的文字。诗词、典故、老子庄子等信手拈来,国内国外落笔就是句子。即使林语堂是为了某些目的研究中国文学,但是谁能否认,他的确为中国的文学做了一些事情。和鲁迅不和,当然鲁迅是我们心中一个完美的形象,林语堂主要是因为和鲁迅的政治立场不同才渐离渐远的,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反动的文人。向蒋介石献媚,那个年代的林语堂是风光的,在美国他享受的是上层人士的待遇,在中国大陆,蒋介石和宋美龄都亲自接见过他,蒋介石还不止一次的接见他。中国文人,自负的的却很多,但是他们骨子里的传统太厚了。见蒋介石,当然是林语堂一介文人的荣幸,尤其是那个年代。所以林语堂不免拿出来说说,我认为这人之常情,献媚也好,怎么也好,也不能说林语堂是反动文人。
有人说林语堂在中国文学史上只能充当一个翻译家的角色,这是不公平的。一个作家无论他的政治立场再怎么的不同,也不能抹杀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林语堂留下诸多的著作,每一本不能说是精品,但是每一本里绝对没有反对文学的句子,没有对文学起相反作用的句子。如果按政治立场来把一个作家看成是一个“反动的文人”,那么相对于国民党,鲁迅、巴金,不也成了反动文人。
文学就是文学,政治就是政治,什么是“反动文人”,某些人的提法,真的很令人费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