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后妈”生活

新时代的“后妈”生活

鲊葅杂文2025-07-04 06:06:25
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日,我拖着行李箱走进校园。那一刻我觉着,与我的儿时伙伴、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彻底的拉开了距离。当时我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准备要在校园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四年就要过去了。当七
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日,我拖着行李箱走进校园。那一刻我觉着,与我的儿时伙伴、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彻底的拉开了距离。当时我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准备要在校园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四年就要过去了。当七月份学校里的公告——“xx日之前必须离校”的最后通牒下发到你手中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四年了,你得到了什么,付出了什么?
每年六千元的学费(以我院为例),加一千元的住宿费和平均每月伍佰元的生活费,四年下来,已逾五万。另外还有你四年的青春,这就是你的全部付出。然而,你得到了什么呢?绝大多数人得到的仅仅是两张盖着红色大印的文书:一张叫毕业证,一张叫学位证。
有人会说:“十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有你们那样的学生肯定也会有因上了大学而平步青云、而飞黄腾达。是的,的确是有这样一些人,但实在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中国五点五万个亿万富翁并不能掩盖住整个十三亿人口的贫弱与落后。大学里那一小撮鹤立鸡群的佼佼者更无法遮蔽住整个体制、整个系统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所倡导的“橄榄形”社会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否则的话,就要被人们所诟病。刘翔的成功说明不了中国的田径事业已经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更不能说明,你之所以成为不了刘翔是因为你不够刻苦。
人们常把自己上过的学校称作“母校”,以喻为学校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我们。在中学我们汲取知识时,宛如我们儿时吮吸母乳一般,母亲扯开胸襟,把乳头塞进我们的嘴里,甚至是有时强制我们去吮咂。而大学这位“母亲”似乎在信奉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原则。我们的“母亲”早已不在喂我们母乳了,而是扔给我们一盒酸奶,并说道:“自己打开,爱喝不喝。”对于从小被“奶大”的我们,这一切似乎来的太突然了。我们的“母亲”此时却成为了别人的“奶娘”,办起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想喝奶吗?交钱!”再者,还有一件小事,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项规定:每逢假期期间,无论长短,每个人都要写一份保证书,大体内容是,无论放假期间,本人在不在学校,出了任何事情与学校无关,责任自负。我不知道咱们国家的有关法律中有没有这一条,即使是有,然而我们这位“母亲”的做法是不是有些欠妥呢!在这里我也想问一下制定这项规定的有关领导,假如你们的儿女外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要来上一句:你死在外面不管我的事。”
因此,“大学母亲”给了我们一种真真切切的“后妈”生活。
从侧面来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全美中学生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250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奋起努力、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75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战胜了大萧条、赢得了二战;就在20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们,他们后来创立了Google、Twitter和Facebook,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美国人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教育,认为是教育给予了他们一切。而我们呢?二零一零年冬奥会冠军周扬,在夺冠过,真心切意得感谢了她的父母,这说明了什么?美国人对教育的爱与我们对自己父母的爱是一样的,美国人在获得成功后,首先想到的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教育,是自己的母校。而我们国家的五点五万个亿万富翁有几个首先想到自己的母校呢?更有甚者,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如此强烈的今天,一个中国人竟然把八百八十八万美元捐给了一所外国名校,你要知道,早中国还有很多学校待建、待修,还有很多孩子因为买不起书本而退学,还有很多学生连个完整的铅笔都没有。敢冒如此天下之大不韪,意欲何为?难道中国的教育者们不该深思一下吗?
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当整个教育系统这个庞大的机器发生故障的时候,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如何改变他们这种“比下有余,必上不足”的不伦不类的处境,如何能够引导着他们把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如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声音总是显得那么的微弱,它来至最底层,也最容易被其它声音所覆盖。
我们总是在质问中国的教育怎么出现不了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生?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样的大学是一流的、什么样的学生是一流的,而我们偏偏却不拿这套标准来办我们自己的学校、来教育我们自己的学生。究其具体原因则罄竹难书。
再富裕的国家也会有穷人,再好的学校也会出坏学生,但哈佛之所以比北大强,其中之一就是,它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不要再让我们的学生,因为英语不好而失去接受更高层教育的的机会,最终遗憾终生。不要再让我们的学生仅仅有了些奇思妙想就被无情的打压,学校不是工厂。不要再让老师们拿着上个世纪业已发黄了的教材来给学生们上课了。
们在这里发牢骚、说气话,绝非只为了口舌之快,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