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传统书法
(一)记得有这样一则轶事:国画家张书旗在美国做中国画的技法表演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位美国青年向他问道:“先生,我很想学习你这种画,请你告诉我,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张书旗看了看他,缓缓地从嘴里吐出简短有
(一)记得有这样一则轶事:国画家张书旗在美国做中国画的技法表演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位美国青年向他问道:“先生,我很想学习你这种画,请你告诉我,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张书旗看了看他,缓缓地从嘴里吐出简短有力的三个字:“五千年!”这句话把这位青年惊得瞠目结舌,以为画家是在和他开玩笑。张书旗见他不解,向他解释道:“中国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你不是炎黄子孙,没有我们的素质和修养,你要学中国画难道不应该从我们民族的源头开始吗?”张书旗这段寓意深刻,意味深长的话,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书法。从民族性来看,书法还要高于国画。很久以来,我们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数千年来,它以别具一格的汉文字结构,形体与线条笔画的运行,组合为艺术样式,创造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格调,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就必须从文字的源头说起。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的文字,是在距今六七千年,位于山西西安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系统的半坡氏族遗址。在半坡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刻有符号二、三十种,最常见的有两三种,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但这些文字是简单的、零星的、也是较粗糙的,或许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能称得上书法艺术的早期文字应该是甲骨文。
十九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殷代废墟中,出土了大量带文字的甲骨、兽骨,后经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等人考释研究,被认为是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一世纪记录商殷王室占卜内容的文字。因文字刻在甲、骨上,最先称其为契文,又因为是“殷王朝之遗物”,又被成为殷墟文字,后来统称甲骨文。
甲骨文在它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书刻艺术技巧,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它那用笔、用刀的或方或圆,结字造型的或紧或散,章法布局的或疏或密,风格上的雄伟、秀丽、劲峭、放逸等,无不蕴藏着书法艺术的美,在中国书法史上奏出了一曲线的交响乐。郭沫若在《殷契萃编》的序言中曾赞叹道:“卜词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钟王颜柳也。”
著名学者罗振玉在搜集、保存、传播和考释甲骨文上功不可没。而且,罗氏还是古往今来,第一个把甲骨文写入卷轴的人。有人称他是开创以甲骨文入书法的书法家。
继甲骨文之后,金文出现在殷商中晚期及周朝以后的青铜器上。商代以甲骨文享誉,周代则以金文著称。金文是指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亦名钟鼎文。
金文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重要的书体,是典型的大篆,它上承甲骨文的书法传统,下开秦系文字之先导,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用笔上,金文明显优于甲骨文,它变方折为圆转,易纤细为粗浑,或圆或方,或曲或直,变化丰富,形式多样,为中国书法的用笔奠定了基础。在结构布局上,金文较之甲骨文更加完美成熟。其字形有的大小不拘,因地制宜,错落有致,自然美妙;有的端庄优美,和谐圆润,对称均匀,雍容稳妥;有的工整纯熟,流畅秀雅,含蓄饱满,气势一贯;有的则以险取胜,别具风味。著名的器物有西周时期的《大盂鼎》、《墙盘》、《散氏盘》、《毛公鼎》等。
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境内发现了十只刻有篆书文字的石墩,因其型类鼓,故称为石鼓,石鼓上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又因其铭文内容多为歌颂田猎、宫室美好的四言韵文,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故又称之为“猎碣”。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据有关专家从书法风格上来考证分析,石鼓文当系先秦遗物,确为大篆向小篆过度时期的文字,书风介于金文与秦篆之间,应为秦襄公、文公时代之产物。
石鼓文作为金文之嗣,小篆之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艺术作品。对石鼓文的书法艺术价值,历代学者都评价很高。元人潘迪《石鼓文音训》评曰:“其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知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赞曰:“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其采。体稍方扃,统观虫籀,是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文的字体与《虢季子白盘》、《秦公簋》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对后来的秦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鼓文用笔粗细均匀,结构方正严谨,笔画首尾圆合,粗细一致,中锋用笔,力含其中。结字比小篆略短,近乎方形,字型上不像小篆那样规整、对称,而是以多姿多态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均衡,并有金文的传统,秀气而不呆板、纤弱,笔力内含,有如屈铁。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找不到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其艺术魅力完全体现在按照一定的笔法写出来的古朴、自然、圆润、雄厚、流畅的美,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秦统一后,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等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其中“书同文”是中国文子史和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用行政手段,进行改革的实施,对以后文字的规范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代文字统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了我国书法史上早期有名传世的书法家——李斯、赵高及胡毋敬。尤其是秦丞相李斯,以其精湛的书艺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石刻书法遗迹。
秦王朝统治的时间虽不长,但在中国书法史上却有独特的地位。秦代的书法对以前的汉字形体作了总结,在继承前代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书体——小篆(秦篆),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孕育了隶书时代的到来。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成的,它比大篆更简化、更线条化。字形纵势长方,行笔圆转匀称,结构统一定型,瘦劲圆润,整齐美观。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及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小篆大多刻在铁器、石碣及石碑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等。
《泰山刻石》亦称封泰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英雄,金庸笔下陈近南
下一篇:感悟80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