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张鸿雁传奇
第一章:铭刻在山路上的脚印一、微山湖畔幽静贫穷的小山村在江苏和山东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连绵三百多里的湖泊,叫微山湖。微山湖是活动的界湖,水面是山东的,地面是江苏的,潮水上到哪里,那里就是山东的水面,潮水一
第一章:铭刻在山路上的脚印一、微山湖畔幽静贫穷的小山村
在江苏和山东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连绵三百多里的湖泊,叫微山湖。微山湖是活动的界湖,水面是山东的,地面是江苏的,潮水上到哪里,那里就是山东的水面,潮水一退,那露出来的地就是江苏的地面。微山湖其实过去也不是湖,是一片低洼之地,上面有城池,有集镇,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在宋元之交,黄河“夺泗过徐”,淤积的泥沙抬高了河床,阻断了泗水河,滞积的河水淹没了那一大片低洼之地和上面的古城,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因此,微山湖就有了“水淹十八连城”的传说。微山湖南边是一片丘陵山地,起起伏伏着许多山头,有的有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没有,却不妨碍它们守望着微山湖,一晃就是数以千年的时间。
微山湖东南岸,有两座山象大象蜿蜒相对错落伏卧,东边的叫东相山,西边的叫西相山,两山的怀抱就是相山湾,相山湾里散布一些小山村,称东相、西相、王林、伊楼。西相山再往西延伸,就景山。景山和微山湖俯仰生悬,地势险要,站山上,下观:鱼塘如棋盘,杨林如黑子;远看:水天相连,一望无边。山上有唐贞观年间的大云寺遗址和相传岳飞书于山石上的全长两米八五的“准海第一关”五个大字。
王林村就坐落于西相山山腰处。山前是城子湖。山后是微山湖。
这些闭塞的山村属于铜山县柳泉镇,经济来源主要靠微薄的、人拼力抗的农作物收入来维持贫困的生活。一条村民们世世代代用双脚在山里踩出的一条羊肠小路成了这些小山村与外界惟一的通道,村民们到柳泉镇赶集,要翻越相山、运粮山、秤砣山三座山和皂荚树垭梁、五珠泉沟二道垭,需要走上四、五个小时。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当年支援淮海战役时推的架子车或者牛拉大车。大多都是肩挑手提。
村子里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以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墙面并没有一块是平整的。地也没有一块是平整的,土薄石厚,都是在山坡上开出来的碎田,虽然能看见微山湖,但要把微山湖水弄到山上,却是无法想象的困难,只能是望天收。碎田没有肥沃的土壤,土地出产最多的是苞谷和红薯。碎田的边缘也用大大小小的石块垒起,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倒有一种古战场的感觉,再配上远处微山湖一望无际的芦苇,不由地让人想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然而,这里只有贫穷,没有诗意。
村子后面的山遍布着悬崖、怪石、沟壑、山涧,过去山上是一片翠绿,成片的洋槐、苦楝,丛生的葛针荆棘,盖住了青褐色的山石。随着人口的增长,山上的绿色逐年减少。到了建国以后,社会终于安定了,人口便大量增加,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要求,山上的树木都变成了灶台里的柴火。山便成了秃山,只剩下悬崖、怪石、沟壑、山涧。
但是,村子里却长了许多树。很少有山村是没有树的,当鞋底踩出第一条小道,当长着老茧的手搭起第一间住人的居所,一座村庄刚刚扎根时,小树也已经开始扎根了。村头路旁栽上杨树、槐树,房前屋后种下核桃树、柿子树、梧桐树。树苗懂得人们的心思,于是它们努力汲取着阳光雨露,跟村庄一起长壮长大,用不了几年,它们就蓊蓊郁郁地茂盛在村子的各个角落了。
村里的树与山上的树是不同的,它们有栽种者和所有者,它们是在这里“生活”而不仅仅是在这里生长。树,提升着村子的高度,树,绚丽着村子的色彩;树,给村庄带来灵气,带来生机与活力。
有树就有了鸟儿的家。乌鸦、喜鹊来了,而且欣然地在树顶筑巢了;黄莺、蜂鸟也来了,很惬意地在枝叶间跳跃着、徜徉着;夜里有猫头鹰来造访,白天有啄木鸟光顾。麻雀就更不用说了,它们从早到晚聚在树上叽叽喳喳,无休止地唠叨、争论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树生活在村子里,成了村庄的一部分。日子久了,村人也把它们当成了山村的成员,在树下歇晌、乘凉、闲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我国农村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和集体统一分配制,农村按工分分配口粮。在这个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小山村,单凭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耕耘,一年下来,10分一天一个劳动日还不值二毛钱。
就这么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先后有好几位风水先生路过时,都赞不绝口地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有东相山、西相山环抱,西相山后面碧波浩渺的微山湖,山前是城子湖,湖水荡漾,沟河交错,每到秋天芦花飞荡,这就是所谓前有照,后有靠的福地。话说多了,也没见村里出一位富贵之人,贫瘠的土地,承载的只有贫穷重负和生命重压,村里人就自嘲道:福气都被老祖宗用完了,现在只剩穷气了。
说到这个小山村村民的老祖宗,还真有些来头。村子里的大姓是百家姓里排二十四位的“张”,“张”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轩辕黄帝的第五个儿子名“挥”,自幼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赐姓“张”。张氏传到八十世,出了一个千古流芳的人物——张子房(张良),传到一百一十一世张公艺时,在山东清河县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张公艺乐善好施,时常周济贫人,出资公益,修桥补路,家族各项事业发展到黄金阶段。正是这个时候,唐高宗“亲幸其宅”,询问治家的道理,张公艺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小山村的张氏便是“百忍堂”的一支,据张氏家谱记载,王林张氏百年前从山东建有“张姓祠堂”的清河县迁徙至此。小山村虽然幽静而贫穷,但却有着淳朴硬朗的民风民俗,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谁能说这里就不会出现风流人物呢?
二、张良的故事点燃少年的心
1964年农历8月28日8时,徐州市铜山县柳泉镇王林村,秋日满地已经是红红的高粱和即将飞花的芦苇,这时,在一个非常简陋的院里传出了急促的男婴啼哭声,一个因为早产,在母亲的肚子里只呆了8个月的新生命在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诞生了,他就是本书的主人翁张鸿雁。
当时,按照家谱排行,张家的这位孩子排“洪”字辈,大舅是当时的高中生,为他取名为张洪彦,张鸿雁虽然极为瘦小,但由于在他的上面已经有两个姐姐,在重男轻女的农村,他在父母和长辈心中可是宝贝疙瘩,非常开心。张鸿雁的爷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