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坚守

大山深处的坚守

丈夫国散文2025-05-23 08:12:38
说不清,翻了几道坡,趟了几道沟,笔者找到了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袖珍”学校。几间破旧的瓦房,一个班级,一个教师,10个学生,除了在校园内升起的国旗外,再没有明显特征能证明这是一所学校,学校门口甚至没有悬
说不清,翻了几道坡,趟了几道沟,笔者找到了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袖珍”学校。几间破旧的瓦房,一个班级,一个教师,10个学生,除了在校园内升起的国旗外,再没有明显特征能证明这是一所学校,学校门口甚至没有悬挂任何牌子。
“这个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体态稍胖的孙老师腼腆地说,“没办法,偏僻落后没人愿来,我是本地人,我不教谁教啊?”在他朴实的笑容里,写着12年的平凡和不寻常,写着12年的耕耘和奉献,写着大山里的孩子们可以期待的明天。
一个人的孤独坚守
1998年,师范毕业的他接到分配通知,自己的工作单位就是与自己家有一山之隔的黄土岗小学。当时他就懵了,他想不通,不甘心,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求学,怎么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后来上级答复,这里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来,你是本地人就先干着吧!虽说是不情愿,但他终于挑起了学校的重担。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个教师,但是他也要把学校办得有模有样。每天早出晚归,跑几里路往返于家、校之间。后来他觉得每天都要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而农忙的时候家长们早上6点多钟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了,为了能让孩子们早点进教室,他索性住到学校办公室里,日夜守在学校。不管冬夏,他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备课,打扫卫生,精心打理着校园里的一切。多时,这里的学生有60多人,最少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但不管多少,他都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一个人的学校的孤独,寂寞,冷清,常人难以忍受。村民看到孙老师这么艰苦,常常从自家地里拔点蔬菜、拿几个鸡蛋送给他,他心里十分感动,将心比心,他的心和孩子们的心、家长们的心渐渐融合在一起了。他从不适应,有情绪,渐渐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爱上了这里的一切,精心守护着这里的一切,心态也渐渐平和下来。他是个倔强的人,更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知道学校虽然不大,但责任重大。他说:“要干就要干好,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好好干,是对不起人的事,我从来就不做。”
钻研教学晕倒在讲台
学校条件简陋,但教育不能简陋。数学、语文、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一样都不能少。美术课教学生画画,体育课就带着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毫无教学经验的他一开始就面对的是复杂的“复试教学”。孙老师说,他刚来的时候是三个年级,三个年级的30多个娃娃挤在一间房子里,他顾了这头丢了那头,真有些手忙脚乱的感觉。为了尽快适应这样的教学,他积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杂志中的复式教学案例。并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学习,那段时间他的学习心得就记录了满满两大本。学了就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用了就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大胆地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浅谈复试教学法》,同时大胆地实施了自己摸索出来的“分组教学法”和“点拨教学法”,他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他所在的“一人小学”教学成绩一直排在全乡的前列。
忘我的钻研和不止的进取,使他丝毫没有在意病魔以悄悄的向他袭来。突然有一次,刚讲完课的他,觉得自己的脑子昏昏沉沉的,他赶忙扶住课桌,才勉强没有倒在地下。坚持到放学的时间,他觉得自己仍是脑子昏沉,浑身无力。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长期疲劳和营养不良所致,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引起脑中风,医生建议好好休息一月。自己休息学生可咋办?孙老师犯了难,后来他带病继续上课,没有耽误学生的一节课。
投身教育无怨无悔
伴着山风,伴着流云,一晃在这里已工作了12个年头了。说不出有多少苦,说不出有多少累,只要这个学校存在一天,这里就需要一位教师。人不能改变环境,就要学着适应环境,孙老师就是这样。12年的教学生涯,他以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对复式教学以游刃有余,教学已不像原来那样吃力了。他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完成最有效的课堂。
课余时间,他也学着找一些快乐来调节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活的不再太累太苦。如在学生做游戏时,他也加入中间,和学生一起玩耍,一起嬉戏,仿佛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我感到自己可以在他们身上实现自己过去未能实现的梦想。”他真诚的说。他还利用学校后面的一小片地,种了不少蔬菜,一到下雨路难走的时候,就为学生们做饭,让学生免去奔走之苦。一到农闲时候,他妻子也会来学校住上一段时间,这也是他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现在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真叫他离开他还有些不适应。
“我虽然山上的一棵小草,可我的学生已经,他们有的如我一样走上讲台,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成了致富能手,可他们不论干什么都没有忘记我这个启蒙老师,没有忘记他们的学校……”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孙老师脸上洋溢的深情和激动令人感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