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朝圣

故里朝圣

天覆地载散文2025-07-30 09:50:14
若将绍兴比喻成一部漂在水上的书,那鲁迅故里无疑就是全书的精华。鲁迅故里地处绍兴东南中兴路和鲁迅路(东昌坊口)的交汇处,占地面积51。57公顷,是一处保存最好、最具清末民初环境风貌的典型历史街区。鲁迅故
若将绍兴比喻成一部漂在水上的书,那鲁迅故里无疑就是全书的精华。
鲁迅故里地处绍兴东南中兴路和鲁迅路(东昌坊口)的交汇处,占地面积51。57公顷,是一处保存最好、最具清末民初环境风貌的典型历史街区。鲁迅故里由鲁迅纪念馆演化而来,如今已初具规模,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是原汁原味立体解读中国近代文豪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进入景区,是一个宽阔的广场,这就是闻名的鲁迅文化广场。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台阶层层叠叠,红花绿叶相间,草木葱郁,青石板地面突出了绍兴的传统风貌。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为背景的大型浮雕墙和鲁迅先生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少年鲁迅及小伙伴闰土等人物雕塑组成的一组铜像。其中景墙的画面不仅有三味书屋等鲁迅故居的内容,也有绍兴东昌坊口老街传统民居、小桥街河,还原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风土人情。占据景墙画面四分之一的是鲁迅胸像和“鲁迅故里”四个醒目大字。画上,鲁迅先生正安详地点着烟,深邃的眸里闪着智慧的光芒。广场北部面对鲁迅路,有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而树立的鲁迅塑像,系用黄铜铸造。先生凝神端坐,面容和蔼可亲,仪容从容安祥,透过形象可以明显感受到鲁迅先生睿智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铜像旁边树立有一《鲁迅铜像碑记》的石碑。
修缮后的鲁迅故里正是以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和百草园、三味书屋等为核心的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展示区,清末民初市井生活风情和鲁迅作品人物场景展示区,以及鲁迅文化研究,展示街区的特有风貌。鲁迅故里内,可以看到昔日鲁迅嬉戏、游玩的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和朱家台门,追寻鲁迅成长中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追忆鲁迅作品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故乡情结,感受那似乎依然回荡于屋内似水流年的纯真时代,亲眼目睹这一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居民住宅风格——“绍兴台门”。斑驳的历史一一再现,庭院深深的老台门内,一路汇集了多少古老的故事。
走在绿荫浓郁的鲁迅路,随着风的涌动,闻有阵阵酒香飘出,便知是咸亨酒店快到眼前了。著名的咸亨酒店和旧时绍兴其他酒馆一样——曲尺形的柜台,古朴的陶制酒坛,马口铁制的窜筒,醇香的加饭酒以及那入味的茴香豆,无不让人忆起那位穿长衫的孔乙己先生,似乎还在表情认真地告诉人们“茴”字的众多写法,令人颇有回味。而店前的空地上,真的有一尊孔乙己的半身铜像,穿着长衫,眯着眼,拈一只酒杯,面前还有一碟茴香豆,让人不由立刻想起,孔乙己用手指拢着小碟,喃喃道:“多乎哉不多也!”
我们沿着东昌坊口古石板路前行,来到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南临东昌坊口(现为鲁迅路),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占地面积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宅院幽深,十分气派,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居。
周家老台门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座楼四部分组成,东西各有厢楼。第一进为“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题写的“翰林”匾,凸现出主人地位之显赫、身份之尊贵。第二进为“大堂前”,是周氏族人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等公共活动及待人接物场所。堂上悬挂“德寿堂”大匾,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两旁立柱有“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和“襟怀行云流水,品集乔岳泰山”楹联,笔墨精深,甚为粗放。第三进为“香火堂”,是周氏族人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两侧为主人书房、卧房及佛堂、餐室。神龛上存放周氏历代祖宗的神位,“德祉永馨”匾取意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两壁挂有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其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第四进为座楼,均为居住之用。一至四进的左右两旁,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东首9间,西首7间,设有廊、披,侧厢楼房均布置为小姐书房、绣房、闺房以及沐浴。
这是一个很大的宅子,四通八达,江南水乡的风俗都摆在了这个老宅子里。各个房间的摆设都很有特点,家具一律是红木。醒目的横匾,堂前的对联,精美的花灯,素雅的瓷器,雕花桌椅,镂空窗棂,大石板路,木楼梯,高高的门槛,一道又一道的门,弯弯曲曲的通道……可以想见这祖居是何等的煜耀和阔大,俨然名门望族之气象。从中亦可知少年鲁迅从一位锦衣公子一下子跌落到几乎“乞食”之境,此间世态冷暖,外人又何足道哉?恍如又一个红楼虚梦,这里亦隐然可见作家本人的生活场景及其小说中所描述的环境,如关于祥林嫂的《祝福》等。
在老宅子里走,一路东绕西拐,经过卧室、客厅、厨房、储藏室。走着走着就好像挨着时间的门槛,每向前一步时光就倒退数年。顺着转来转去很容易又转回原处的院子的通道,我仿佛走进了几百年前。看着那折叠整齐的被褥,摆放桌上的茶壶、水瓢,放置得次序井然的桌椅,厨房里的水缸、灶头……都让人错觉,这屋子的主人,还会回来。然而,门外的黑瓦片,黑檩檐,进门的黑板壁,刹时便意会了岁月的久远和厚重。狭窄的天井,清冷的灶台,斑驳的门柱,门柱间的积灰,无不流露出一种萧条和寒伧。
就这样循着历史的足迹慢慢前行,勾起对先生的无限怀念。映象最深的是在饭厅左墙壁上的诗《锄禾》和右墙壁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前人节俭的品质可见一斑,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以身示范。
鲁迅在绍兴时,每逢节日或祖先忌日必到老台门行礼。鲁迅创作的小说《祝福》就是以清末民初覆盆桥周氏族人生活为素材,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地反映了旧时绍兴的婚姻、饮食、酒肆等民俗风物,使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少年鲁迅的一些生活场景。
周家台门的对面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先生寿家台门,其东侧厢房即是鲁迅就读的三味书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写道,从祖居“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三味书屋是当年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依河而筑,青瓦粉墙,楼水相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