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六一”儿童节
转眼,又到国际“六一“儿童节了,虽然我已不再有那个年代了,岁月的沧桑早已毫不留情的将皱纹深深的刻在了脸上,忙碌的日子,使自已有些麻木,有些无奈和失落。但是儿童节却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日子,它给我带来了
转眼,又到国际“六一“儿童节了,虽然我已不再有那个年代了,岁月的沧桑早已毫不留情的将皱纹深深的刻在了脸上,忙碌的日子,使自已有些麻木,有些无奈和失落。但是儿童节却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日子,它给我带来了童真,使我重拾童年的回忆。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我们是一朵花,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成了一棵大树,一片蓝天。但仍然磨灭不了心中对童年的快乐、遐想与向往的回忆。回想儿童时代,和多数同龄人一样,我生活在“一穷二白”的山区农村,经济贫困,物品奇缺。儿时的岁月伴着学龄前的无忧无虑和辛劳:每天被大人们留在家中,大人们必须到生产队劳动,忙碌着大集体的生产,为一家人挣“工分”挣口粮。记忆中的一日二餐是粗粮烯饭瓜菜代。母亲在及其艰辛的条件下,用她那勤劳的双手为我们作出尽可能可口的食物。年龄渐大些时,便开始拔猪草、砍柴,帮助大人洗碗、喂猪、带弟妹。有时候,随同邻居家大一点的孩子一道,到野地里去捉蚂蚱、到河里摸鱼、捉螃蟹,打水漂。
七岁那年我开始上学了,学起了算术、语文两门课,学校是土墙瓦房,窄小光暗。在学校里,要参加勤工俭学劳动。那时是学“朝农”的热潮,每周上两天课,搞三天劳动,在学校要种地、喂猪、养兔子,烧砖瓦、烧木炭、学木匠、做桌椅、做算盘等农活。下午回家后,要帮大人做家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多争点“工分”为家里减轻负担。学习用品极其简陋,纸都是蜡黄色粗纸,一个本子两面用,铅笔是用的只剩下一寸多长才能换。后来能买上5分钱一支的园珠笔芯,自已削上姆脂粗细的水竹筒套上用就很满足了。记得第一次拥有钢笔是在小学五年级。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得了奖,奖品是一个盖着大红印章“奖”字的本子和一只棒槌形状的钢笔。当时校长亲自组织了一个颁奖仪式,他满脸笑容的将奖品递给了我,还夸我是个好学生,当时我高兴的一夜没睡着觉。
那时冬天的教室冷的历害,北风在窗外呜呜的吹。窗子是纸糊的,有时候被大风吹破,大风直往教室吹,特别冷,身上冻的直打哆嗦。晚上上晚自习的时候,没有电,学生们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煤油灯。多数同学找个玻璃瓶,穿根线绳,就成了煤油灯。灯芯很小,光线昏暗,我们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上课学习。
那时的童年物质条件是匮乏的,说起来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更体会不到。最奢侈的是每天能守在广播前,收听梅兰芳讲的“岳飞传”。再就是借点“小人书”(图画书)看,听大人讲故事。学习生活苦中有乐。那时没有课外辅导书,也没有别的辅导渠道,全靠个人的自觉、爱好和悟性。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再到成了父母。恍然间,孩子已长大也参加了工作。现在的儿童生活学习条件和父辈截然不同。优越的生活环境,多渠道的受教育渠道,使得现在的儿童变的更加聪明可爱。
如今,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各地的学校都盖起了新楼房,窗明几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所有农村学生都享受到了国家“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看到她们灿烂的笑容,我感到现在的孩子真是无比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