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里的故乡碎片

留在记忆里的故乡碎片

一径散文2025-04-21 21:57:16
故乡在咸宁(现咸安),离我单位不远,约一百多里路程。每年我都要回家,看我老爸老妈;同时,也看看我故乡的模样在改变。去年国庆节,我又回了故乡一趟,心中有诗为证:坐车观望窗外景,窗外景色分外美;沿途乡村胜
故乡在咸宁(现咸安),离我单位不远,约一百多里路程。每年我都要回家,看我老爸老妈;同时,也看看我故乡的模样在改变。去年国庆节,我又回了故乡一趟,心中有诗为证:
坐车观望窗外景,窗外景色分外美;
沿途乡村胜过市,田园风光无伦比;
工业农业新气象,萧条冷落成旧影;
繁荣富裕山水好,西装革履人俊丽。
——题记
1、故乡的印象
1978年我离开故乡,出远门读书;屈指算来,已有30年整。故乡在我的印象中,依稀是天上的星星还没有闭眼,晨雾之中就有老人拾粪的身影;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雷打冰霜,故乡的大礼堂总有谈天说地的年轻人。戴着草帽扛着锄头的老农总在田野里走来走去,期盼着土地能长出金或银。太阳下山的时候,乡村的小道上是晚归的放学娃和暮归的耕者在唱着山歌赶路。鸡和鸭也咕咕地在唱着欢乐的歌。
故乡的夜晚是一片灯火通明,都在谈论着天南地北富裕了的故事,电视也在无休止地讲述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在我的印象中是欢乐的天地。
2、中秋月圆
故乡的明月是那样的圆,故乡的母亲是那样的安然;故乡的亲爹是那样的胡渣笑脸;故乡的小妹是那样的心甜;故乡的兄嫂是那样的男耕女织;故乡的模样总是那样的改变。望明月,思故乡,故乡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圆!
3、故乡的牵挂
小时候,我是风筝,母亲是撑风筝的人,风筝线是母亲的牵挂。上学了,我是寄读生,母亲是农家妇,针和线是母亲的牵挂。长大了,我是不孝子,母亲是婆妈,我的生活是母亲的牵挂。工作了,我是上班族,母亲是乡间人,我的表现是母亲的牵挂。结婚了,我当了爸爸,妈妈做了奶奶,我的孩子是母亲的牵挂。到现在,母亲老了,双眼都瞎了,爸爸也老态龙钟了,父母对我一生付出得太多太多,我有许多心里话要对父母说,这辈子我也说不完。
4、故乡的童年
1962年我出生在湖北农村贺胜桥地处,两三岁时母亲就教我识字,读那时最流行的毛主席语录。
有位邻居太太到我家串门,看到我在读:“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时,赞不绝口地夸奖我说:“这孩子真不错,这么小就晓得读毛主席语录,那将来长在了还了得。”我母亲随即说:“这要随您的话来就好!”
小学时,启蒙老师写了满黑板的生字,密密麻麻,让班上同学都来认识,结果教室里没一个敢举手的,我不胆怯举起了右手,老师同意后,我一口气就把整个生字给念完了。同学们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我,启蒙老师也伸出大拇指连连说:“好!好!”
还是那年的暑假,我到邻居太太家玩,老太太正在摇三个摇篮,一个人忙不过来,看见我来,便要我帮她摇一个;我答应了!摇着、摇着,我突发奇思妙想:要把三个摇窝连在一起中间用细绳连起来,这样只需摇一个摇窝,其它摇窝就被带动起来。老太太依照我的想法去做,结果串起来后效果很好,老太太也合不拢嘴地笑着说:“这孩子真聪明,为我可省了好多事,你真乖真好!”
人都有犯傻的时候,我也不例外。一个大热天,我的堂兄对我们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子说:“谁敢在这大热天,把大棉衣穿在身上,我就佩服他。”话音刚落,我就跑回家,把我父亲的大棉衣穿在身上,一出来大家看见我便一齐哄笑起来,妈妈知道了,把我拉回家,对我就是一顿竹鞭子,说我太傻了。其实,每个人做点聪明事不必骄傲,做了愚蠢事也不必懊恼。谁一生不犯错误呢?人啊都是在做愚蠢事中变得聪明起来的,再愚蠢的人也有智慧的时候;再智慧的人也有愚蠢的时候。我们只要用平常心对待它就可以了。就这样,我的童年和我以后的人生都是快乐的。
5、故乡的少年
一到春天和秋天,就成了放风筝的最佳时节,那是我少年时代的快乐时光!我小时候放风筝,是用几根竹条子把旧报纸颁平,再用浆糊把它糊好,然后系根细线,“偷偷”地把风筝放飞上了蓝天、飞出山外。一些过路人还不时地停下来好奇地把我瞧睢,再把风筝睢睢。这时,我便得了个“天才”、“娇子”的美名。
风筝是利用空气中的气流把它送上蓝天的,很多人都玩过,我经常把风筝写上自己或其它小伙伴的名字,再写些祝福语把它送上蓝天,表示对其它伙伴有祝福的意思。所以,我的风筝往往成了天使,每当有人看到了我的风筝飘落在他的跟前,他就会浮想联翩,产生一些好奇,甚至有怀遇的感觉。
现在,我在城里,经常看见孩子们都在放风筝,她们通常都有自家的大人陪着,真是很幸福啊!我在农村时(包括现在)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不仅没有大人陪,反而有被大人发现后视为不务正业,是要被轻视的。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凡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放风筝有许多好处。他能锻炼人的意志,强壮人的身体,陶冶人的情操,挖掘人的智力。农村的孩子条件差,风筝的格式单调粗糙,不怎么好看,但只要把风筝送上了蓝天,还是一样的很高兴。
不过,在此,我还是要呼吁一下:那些农村的大人们要多给点自己的孩子放风筝的时间和空间,要让他们也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6、中学时代(话说读书人)
1975年我不满十三岁,小学便毕业了,由于家庭出身有问题,我没有资格继续上学。回家后大哭了一场。真是应证了那句“有书读的时候烦读书;无书读的时候想读书!”风趣话。
没有书读,我大哥便多次晚上上大队革委会干部家为我说情,但都被当时不能培养"黑五类"的子弟当接班人的“帽子”给挡了回来。在这年的冬春之交,我还随大人们参加了地方的良田改造和绕山修渠的劳作,真正体会到了没有书读的难熬。在工地上,除了跟大人们飞舞锄头、铁锹外,还喜欢挨着老农听他们讲故事、唱山歌。就这样,我非常喜欢老农,特别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农,喜欢听他们的故事,喜欢他们唱的山歌,象那首“我一又没当权,二呀没当家,拉里个扯,扯里个拉;我哪来的钱来买麻花哟!”的小媳妇回娘家的唱段,我还记忆犹新。我羡慕老农的快乐,我羡慕老农侃侃而谈时激情演绎的状态,还有他们知识丰富的一面。
在这里我特别提出一人,他吃饭、休息的时候总是孤孤单单、闷闷不乐,从不跟其他人一块奏热闹,还不时地用眼睛望着我,他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