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的质疑及探秘

黛玉之死的质疑及探秘

叁键散文2025-04-02 07:10:58
黛玉之死,实应是宝黛之恋的悲剧之高潮,亦应是《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之破灭和美之消亡的高潮,但在续书中却表现平常。都说晴雯乃黛之副,前有晴雯之死的凄美动人,惊心动魄,后面的黛玉之死却落入含恨而终的老套,
黛玉之死,实应是宝黛之恋的悲剧之高潮,亦应是《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之破灭和美之消亡的高潮,但在续书中却表现平常。都说晴雯乃黛之副,前有晴雯之死的凄美动人,惊心动魄,后面的黛玉之死却落入含恨而终的老套,毫无令人动容之处。这前后的落差很大,且前后的人物心理及形象性格都互相矛盾,兰墅可谓不解宝黛之情为何物。黛玉之死的稀松平常,一直令我耿耿于怀,且临死时的含恨亦让我觉得奇怪。想雪芹之原稿散失,仰或还未书及此,雪芹已经仙逝,留下这大遗憾,也成为了《红楼梦》之一大疑案。
《红楼梦》后四十回书的续作之疑到了胡适那里才得窥破,至于续作者是谁的争论现在还有,但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高鹗是续书作者,这姑且信之吧。《红楼梦》的残缺,让高鹗有机可乘,大耍偷梁换柱的笔墨伎俩,瞒过了多少双眼睛。对续书的优劣,从古至今也一直在争论,但普遍认为后四十回远不及前八十回的观点还是占主流,这我也是相信的。别的且不说,就黛玉之死的处理和相关的这两回书(从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至九十八回书“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就有许多不通和前后相矛盾的地方,宝玉突然没有了一点雪芹笔下的影子,黛玉的心性也大变,其悔情和临死时的悔恨实在很难解释得通。接着,更奇怪的是宝玉竟然中了举人却才又出家当了和尚,且既当了和尚却又临去时来看望贾政,给贾政磕了头才罢,这显得宝玉好生奇怪,于情于理都不通。最奇怪的是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把《红楼梦》续成了神怪小说,每有于情理不通的地方,便假借神仙僧道之说瞒混过关,完全不按着小说中人物原有的性格形象去写,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随意的打扮,这真是令人大跌眼镜,黛玉之死就有很大的这样的嫌疑。我们欲探究黛玉之死的真实面目,还黛玉一个清白,就必须先搞清续书与原作的真伪,拨开兰墅放出的迷雾,沿水寻源。
关于黛玉之死,高鹗续书之不通和可疑之处起码有如下几点:
一、黛玉之临死时的悔情和含恨有违人物原本一贯的内心精神和人格气质,有违宝黛之恋的初衷。在高鹗的续书中,黛玉之死不显其悲怜和其对纯真恋情的忠贞,不显其纯真唯美的恋情和美的破灭的悲剧,反只极尽的刻显黛玉的怨气冲天。若照此论,前文雪芹笔下刻骨铭心、纯真唯美的宝黛之恋都是靠不住的了,甚至都是假的了。高鹗这样的续书可谓是完全推翻了雪芹笔下的宝黛之恋,无疑是对宝黛之恋情的大泼污水。高鹗此举有很明显的维护封建道德传统和反对男女自由恋情及人性解放的腐朽顽固之目的,他也就是想告诉读者,没有媒妁之言的男女自由之恋是行不通的,下场是可悲的。
黛玉的焚稿断痴情,有后世读者极尽的称赞,以为高出雪芹许多,但试想宝黛之恋的刻骨铭心和二人的心意相通,其情可断可悔乎?此兰墅之论不亦谬乎?现抄录黛玉焚稿的一段原文如下: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咯咯的疼,狠命的掌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得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黛玉便拿手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了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挣扎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哪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道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又自己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回子,又倒:“笼上火盆”。紫鹃打量她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碳气恐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手来扶着她。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是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剩无几了,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叫人时,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一时又怕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紫鹃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不惜抄了原书一大段文字,只想说明几个问题。高鹗这一段被有的后世读者极度称扬的文字有几点值得怀疑的地方。首先,黛玉要烧题有“三绝”的手帕时,因“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得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这是什么话,黛玉垂死时竟好象和雪雁仇深似海似的,仅因为雪雁迟疑和不解主人心思之故吗?想雪雁从小儿跟着黛玉,可谓是黛玉父母双亡后剩下的唯一的身边的旧人。雪雁的年龄尚小,这是她不懂黛玉女儿心思的原因,她们之间绝对不可能是兰墅此时笔下的如此恶劣和僵持的关系。这也不符合雪芹笔下的黛玉的人格气质。若说兰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黛玉此时的急于悔恨的心情,那么她的“气得两眼直瞪”实在是把黛玉描成了怨气冲天而乱发飙的怨妇模样。这对黛玉原本的艺术形象是极大的歪曲。再者,黛玉一会子虚弱得动手指了一指箱子都喘作一团,一会子又有力气了,她烧书的动作比正常的紫鹃还灵敏,这作何解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