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松
晚唐一位叫郑谷的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一首咏菊诗,作者赋予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为了衬托菊的高尚品格,就拿蓬蒿和瓦松说
晚唐一位叫郑谷的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一首咏菊诗,作者赋予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为了衬托菊的高尚品格,就拿蓬蒿和瓦松说事,字里行间皆是鄙夷和轻视。事实上,蓬蒿和瓦松都可以作为药材使用,并不是诗人所说的毫无用处。
瓦松在农村老家被叫做屋花,它们长在那些破败的老屋顶上,在瓦缝间挤出身姿,叶灰绿色或黄褐色,样子似松针,但却软而嫩,它们耐寒耐旱,不惧疾风暴雨,经得日晒霜冻,据说苦难的日子,实在饿得不行它们还可以用来充饥。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卑微的植物,常年生长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默默无闻,永远形成不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它们又是一种清高的植物,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姿态,从不低头;同时它们还是一种坚强的植物,春来冬去,没有肥沃的泥土也照样葱郁,谁也不能扼制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繁华的都市却很难找见它们的踪影,有也是蜷缩于不起眼的碎石瓦砾间,似乎它们天生属于衰败和颓废,它们善于在古老的尘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只有在那样的特殊环境,它们才能轻易蕴育一枚坚硬的种子,迎着风雨向上,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无喜无忧,无怨无悔。或许正是这样恶劣的条件促使它们学会如何应对艰难,天空即使常有风暴,也是自己的天空,脚下即使常处贫瘠,也是自己的土地,它们只需将自己的身躯收敛成一枚枚尖针的模样,一株株,像袖珍宝塔,一簇簇,像微型的松柏。但它们却很柔软,轻轻用手指一捻,就会碎成一汪嫩水,像人的眼泪,润滑清凉,我想,它们的坚强或许只能远远的观望,一旦近距离触摸,便是不可抵抗的脆弱。
正是这脆弱的小小植物,极具清热解毒功效,止血,利湿,消肿,它们可以用来治吐血,血痢,肝炎,痔疮,湿疹,痈毒,疔疮,灼伤等等。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它们的踪迹,穿梭于乡村小巷,欣喜地发现它们的身影,然后攀上房顶,踩在破败的瓦砾上,小心翼翼取下一枚枚褐绿的枝叶,最后用做药引,或捣碎冷敷,或煎熬成一碗热气氤氲的汤药,我想,药到病除的时刻,一定是它们坚硬外表掩饰下那颗柔嫩的心最欣慰的时刻,因为,终于有人记住了它们的名字,瓦松。
细雨淅沥,瓦松在湿润中饱饮芳露,婷婷玉立成一株鲜绿;骄阳似火,瓦松在暴晒中挺直了腰板,将所有的水分锁在内心,将一袭褐红涂染表层;秋风袭来,瓦松却在萧索中开出小花,用自己的美丽笑傲寒霜;冬雪覆盖,它们没有放弃顽强,将所有的生机蓄积储存,来年春天,又绽出一片葱茏。
如今,瓦松已经越来越难看到,钢筋水泥已经把它们逼到更加偏远的地方,那些乡村古巷间,偶尔还能目睹到瓦松的身影,它们不亢不卑地栖居在高处,在广阔的蓝天下演绎着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从容和安然。
我想,一定有很多如同瓦松一样的人,在属于自己的某处,默默地、顽强地生活,他们也有一颗脆弱的心,碎了自己,将所有的价值贡献给他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神九”飞天与“蛟龙”潜海
下一篇:桥之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