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往事

电灯往事

沈明石鸡散文2025-04-16 07:41:23
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黑夜不再昏暗,寂寞,尤其是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霓虹闪烁,各种灯光与星光月光交相辉映,那景致比白天还要靓丽、诱人。电灯驱走了黑暗,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也大大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黑夜不再昏暗,寂寞,尤其是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霓虹闪烁,各种灯光与星光月光交相辉映,那景致比白天还要靓丽、诱人。
电灯驱走了黑暗,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也大大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我们真的应该世世代代感谢这位伟大的发明家。
虽然早就知道电灯,但电灯真正走进我的生活,那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大概三年级左右,是在初冬的时节。而在这之前,则是在油灯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幽暗的夜晚。记得每隔一个多月,母亲就会让我或者弟弟去村东头的村供销社打煤油,给一毛钱。供销社的屋檐下是红色的八个大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我并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煤油装在一个大缸里,是9分钱灌一瓶子,而剩下的一分钱,则让我们买了水果糖吃,一分钱买两块。为了争去打煤油的机会,我和小我一岁的弟弟不知道吵过多少次架,拌过多少次嘴。我说他是“馋嘴儿猫”,他说我是“馋嘴儿狗”。
上小学了,老师便给我们讲将来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说那个时候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说“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我们懵懵懂懂地听着,不知道电灯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学校里按了电灯,赶上阴天下雨,教室里昏暗无光的时候,就打开电灯,顿时教室里便明亮起来,我的心也明亮起来。有的时候晚上老师给补课,也是灯光明亮,如同白昼。总是想,如果家里也有电灯多好啊,那就再用着每天就着那盏昏暗的油灯写作业,看小人书了。
这样的梦想终于在上三年级的时候实现了。村里开始竖电线杆,有一个电工忙前忙后指挥着许多人干活儿,我们一群好热闹的小孩子在后边追着看。那电工穿着劳动布的工作服,屁股后边背着工具盒子,里面是各种的工具:钳子,改锥、扳手等,工具的手柄都是红色的。我觉得他好神气,好潇洒,好威风。别人遇到问题,就找到他,他上前从上衣兜里掏出电笔,试一试,而后告诉别人怎么做。
总是焦急地问:“什么时候轮到我家啊?”大家对那电工都很客气,还有的忙着递卷好的喇叭筒,更有的还递带嘴儿的纸烟呢。
盼啊盼,终于轮到我家了。那电工带几个人来,母亲忙着给烧开水,拿烟笸箩,热情招待,我们则是在旁边瞪大眼睛看热闹。电工指挥着几跟人忙着布线、安开关、装灯头等,我们简直看出了神。
于是,我们就盼着赶紧天黑,因为天一黑,就能够开灯了。冬天天黑的早,可是那天却觉得天好长。越是盼望着天赶紧黑下来,天反而越明亮。平日里那很快就落山的太阳仿佛故意跟我们作对似的,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肯离开。节俭惯了的村里人,没有哪家天不黑就开灯白浪费的。
终于盼到了天黑,当屋子里的光线实在看不清东西的时候,电灯就亮了。呵呵,真好,在电灯下干什么都方便了。吃饭的时候,不用担心煤油灯会洒在桌子上;做作业的时候,不用担心灯光暗看不清字迹,也不用担心油灯的火苗燎焦自己的头发;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给我们缝补衣服等,显得轻松多了。我们全家人都跟过年一样高兴。虽然每家每户差不多只安了一个灯泡,但那电灯所带给我们的喜悦与惊喜,简直让我们喜出望外了。
虽然有了电灯,但绝对不允许浪费,不该开灯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开灯。若我们谁提前开了灯,或在外面还很明亮的时候就开了灯,准会被母亲斥责为“败家子”。
我们嫌随手关灯太麻烦,于是就骗母亲说,电灯总频繁地开、关,会缩短灯泡的寿命,不如开了就别轻易关。哪知道文化不高的母亲并没让我们钻了空子,她说,那就别轻易开。
一只灯泡要用好长的时间,并且都是瓦数比较小的,能够看清楚灯下的东西就行了。村里人那过分的节俭表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地方。有的时候灯泡坏了,就找邻居的三哥去接钨丝。三哥懂的点电工知识,于是就被左邻右舍看做是第二电工。三哥把灯泡对着灯光或太阳摇来摇去,我们的脑袋也跟着那晃动的灯泡摇来摇去。每当听到“好了”这句话时,就高兴得如同自己得到了新生。
这样的灯泡往往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又黑了下去,于是再去找三哥。三哥看看灯泡,这次他不再摇灯泡,而是摇晃着脑袋说:“不行了,钨丝都烧断了”,于是我们只得失望地摸黑回家,再无奈地点起油灯,因为很少备用第二个灯泡的,只有等到明天了,于是那样的夜晚我们就睡的很早,梦里梦到到处是明亮的灯火,我们在灯光下尽情地跳啊跳。
上四年级的时候,上初中的二姐休学在家一年,帮着母亲料理家务。那天,我和二姐从地里干活回来,天已经很黑了,二姐要急着回家做晚饭。那天回家晚了一点儿,二姐有点着急,她猛地一推屋门,只听“碰”的一声爆响,把我和二姐吓了一大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愣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是屋子门把灯泡碰碎了。
我家的睡觉的屋与堂屋之间的门上有个玻璃窗,电灯就安在了那里,一盏电灯就可以同时照到屋子与堂屋了。我这里还是要说到村里人的节俭习惯,真是体现在许多地方,许多细节,其实许多家都是这样做的。只有条件很好的家庭,才在每个屋子里安一盏灯,但也是瓦数不大,并且随手关灯的。
打碎了灯泡,二姐很害怕,担心节俭惯了的母亲会说她。我安慰二姐,没事,又不是故意的。但二姐还是忐忑地点着油灯,忙着做晚饭。
母亲收工回来,二姐对母亲说了实情,母亲竟然没责怪二姐,还说:没吓着我闺女吧,没划着哪儿吧。
后来,家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电灯也安的多了几盏,但我们都已经长大了,陆陆续续离开了家,只有年迈的父母守着老家,守望着一份期盼。
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特别是天黑的时候,就总显家里太黑,埋怨父母舍不得用电,说给你们的那么多钱你们有什么用啊。父母总是说,家里就这么大,我们摸黑都能任意走,任意找到东西,点灯耗油的多可惜了的。但是,他们知道我们在城市里过惯了明亮的夜晚的日子,所以在几处地方都安装了灯泡,并且告诉我们开关在哪里。我知道,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父母肯定很少、或根本就不用那些电灯照明。他们那么大的年纪,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却仍惦记着他们很少回家的儿女,他们只是为回家的儿女尽量创造些方便的条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现在的生活好了,电灯成了太普通、太寻常的东西,可能很少有人再为几个灯泡而发感慨了。但那普通的灯泡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