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二楞掏麦挣俩

老八二楞掏麦挣俩

撝夺散文2025-10-04 22:10:32
平地捏个墓鼔堆,里面没埋人,总有破绽不形象。民间流传某人的外号,一般都有故事,能不能登大雅之堂,我看无需管,只要读了高兴。外号就是姓名之外人们又给起了名字,文雅点又称绰号。古已有之,并非新事物。有的绰
平地捏个墓鼔堆,里面没埋人,总有破绽不形象。民间流传某人的外号,一般都有故事,能不能登大雅之堂,我看无需管,只要读了高兴。外号就是姓名之外人们又给起了名字,文雅点又称绰号。古已有之,并非新事物。有的绰号蕴涵丰富,有的浪漫倜傥,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其中百味难以名状。下面说几个人真实的外号,消磨时间,乐乐。
先说一个初中学生犯了错,班主任批评,效果不明显,就找家长配合管教。
班主任把几个学生及家长带到我的办公室。一个学生讲:“老八,先打了我。”我问:“谁是‘老八’?”原来老八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称呼你为“老八?老大老二又是谁?”他低头,不吭声音。他母亲,见问这个,就嘿嘿笑。拉了我一下,我就不问。
在另一间办公室,她母亲笑个不停。因为我们是同龄,是熟人。我说:“批评孩子,你高什么兴呢?放气。”她笑着说:“儿子小时,刚呀呀学语,他婆他爷给孙子教‘叭叭----’,并做手势八,打枪的样子。娃就学会说‘叭’,做手势,很可爱。年龄大的人和娃耍,做个手势,娃就‘叭’地出声。有人问:‘你爷你婆,夜黑里闹了几回?’小娃也是‘叭’。大人就笑说娃亲的爱人。给娃糖吃。以后有人问‘你婆你爷,黑里闹几回?’娃就‘八’。一个人开玩笑,大家跟着开。以后,人就把娃叫‘老八’。这一叫就是多少年,直到现在,大小人都这么称呼。”他妈讲,自己先大笑不止,我也乐了。
邻村有家祖孙五代人人都有外号,人们开了五代人的玩笑。老爷脾气火爆,办事缺乏耐心,村里乡党给他赠送了个外号叫二愣子。他爷脾气仍然火爆,人们把他爷就称呼四愣子。到他爸时,传统光大,人们翻倍叫八愣子,现在五十多岁,年轻人都不知道他爸的名字,见面亲呢地呼“八愣”,他就应答,不见面人们也直呼“八愣”怎么怎么的,周围村庄都知道“八愣”何许人也,而不知其姓名。
邻村一袁姓老师和我同仁,他风趣地说:“现在一十六愣,娶了媳妇,三十二愣也产生了,抱在他妈怀里吃奶呢。”
呵呵!笑的我肚子做痛。
有的外号是否合乎“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能否申报承传保护,不得而知。“高老师的掏麦------复杂!”成了我们这块标准的歇后语,提到什么事麻烦头绪多,人就说:“哪不成了高老师的掏麦”。“复杂”不说出口人都明白。
高老师退休多年,七十多岁。曾和我在一所学校教书,一次乘他高兴,我问关于“掏麦”的事。高老师笑曰:“我发过誓的,不做活。有次家里要磨面,硬让我帮帮忙。磨面,需要掏麦,把麦子从包里取出,先要用水洗掏,然后用笊篱捞出来,放在笸箩里,再用毛巾察干,然后在太阳下凉嗮,最后磨面。我觉得手续多麻烦。就随口说了句:掏麦磨面,还这么复杂的。被隔壁听见,就有了高老师的掏麦-----复杂。”高老师卸下眼镜,边笑边擦。
前几天中午,在老师饭堂吃饭,薛老师说:他村有个80多的老汉死了。这个老汉,有个外号叫“挣俩”。旧社会,老汉做买卖,一天在城里忙完事,往回走,烟花巷几位青楼女子嗳声细语招呼:“相公,把钱挣了。上楼来,花俩?”老汉抬头瞥了一眼,脚没有停步。呐喊:“花俩?嘿嘿,我还想挣俩呢!”回家后,他给人讲新鲜,乡党说他小气,便给他起了个外号:“挣俩”。一直到老汉去世前,人都叫他“挣俩”。
以上外号倒出来,仅供大家快乐,希本人不要找我麻烦。看官不知感受如何,是否联想到你周围的张三李四王五马六了?乐倒了你,我不承担责任。
我有个网友的网名是“走着走着咚”。“咚”倒了,不信,上网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