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忙后戏”

家乡的“忙后戏”

惩忿窒欲散文2025-10-20 06:02:19
夏天是家乡人和家乡土地最繁忙的季节。夏收结束了,金灿灿的麦子在农人乐呵呵的笑声中准时被收进了各家的仓库。经过一场雷雨的浇灌,新播种的玉米在灿烂的阳光下也憋足了劲,只十来天的功夫,田野又披上一片新绿。这
夏天是家乡人和家乡土地最繁忙的季节。夏收结束了,金灿灿的麦子在农人乐呵呵的笑声中准时被收进了各家的仓库。经过一场雷雨的浇灌,新播种的玉米在灿烂的阳光下也憋足了劲,只十来天的功夫,田野又披上一片新绿。
这时,各村就开始组织唱“忙后戏”了,富裕些的大村子每年都会请来专业的剧团,叫“唱大戏”。条件差些的小村子也会请些民间艺人组织的皮影戏或者木偶戏。规模或大或小,或隆重或简朴,但这“忙后戏”无论如何都是要唱的。曾问过父亲,他说老早就从祖上流传下来的,忙里偷闲主要是用来庆祝丰收的。
“秦腔唱连台,四季好运来”。“忙后戏”自然是家乡人最爱的秦腔,也是家乡人眼中的盛事,常常要唱三天四个晚上。记忆中小姑家所在的村子每年都会唱大戏,村子中央有砌好的固定的舞台,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前后都会请来县里的剧团,挂上五颜六色漂亮的彩旗、幕布和彩灯,那酣畅淋漓、高亢激昂、粗犷豪放、婉转动听的唱腔从舞台上的高音喇叭悠扬飘出,一直传到周边的四村五乡,便有拄着拐杖的小脚老太太、拎着小孙子的山羊胡老大爷、抱着孩子的小媳妇、牵着手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边走边跳的调皮孩子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舞台,往往是大戏还没开,台下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早到的最先占了舞台下的最好位置,自觉地挨个坐下,没有小板凳索性席地而坐,晚到的就只有站着的份了,里三层外三层,远远地将舞台堵得严严实实。于是,有人干脆找到阴凉的地方,或摆开棋盘、或拉家常、或静静聆听着……孩子们则如鱼得水,有的在人群中钻过来钻过去;有的则偷偷地溜到舞台后去看演员化妆;更有调皮的在母亲的喊声中如敏捷的小猴爬上了戏台前高高的老槐树……消息灵通的小商贩在大戏的前两天就在指定的位置搭起了简易棚,让人垂涎欲滴的各色小吃、品种齐全的日用百货、好看便宜的衣服、年轻人最爱的照相馆……说笑声、打闹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热闹极了。
随着一阵紧密的锣鼓镲钹声响,戏幕终于拉开了,台下一下子安静下来。戏是熟戏,剧情早就嚼透了,但观众一个个还是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竟也看得津津有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们欣赏的,是演员唱、作、念、打的功力,是秦腔独具的苍凉纯朴的艺术韵味。戏到高潮时,唱到精彩处,观众还是忘情了,感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爱憎伴着人物命运兴衰而交替,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悲、愁、欢、笑都现于颜。一折丑角戏,台下欢声雷动,成了笑的海洋;一场“苦戏”,观众眼圈都红了,那些老婆婆们,还一把鼻涕一把泪。
来我们村演出的常常是皮影或木偶戏,那声势自然要比唱大戏逊色许多。但一年一次的“忙后戏”对家乡人来说不亚于过年。女人们早早就将自家的院落前后、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盘算好招待亲友的菜单,并忙着给亲朋好友带话捎信;男人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在女人的叮嘱中去不远的集市买菜割肉;放了暑假的孩子们则安然在门前的树荫下玩着。亲戚来了,朋友来了,男人忙着招呼,女人忙着饭菜,孩子忙着跑前跑后,大家说笑着、寒暄着……
每年“忙后戏”,我都会跟着爷爷去看。爷爷是地地道道的秦腔戏迷,在去看戏的路上总会兴奋地给我讲述戏中的人物和情节。那时台上的演员唱的什么,我压根就听不懂,可因为有爷爷在旁边不厌其烦地讲解,我也能在戏台前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几年下来,竟也熟知了《三滴血》、《铡美案》、《窦娥冤》、《血泪仇》、《三娘教子》等经典秦腔戏。
夏天又到了,“忙后戏”又该在家乡上演了。醉了,家乡!醉了,家乡的“忙后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