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年号嘉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

梦到乾隆打嘉庆什么预兆,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

1、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

爱新觉罗·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年号嘉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乾隆帝儿子

乾隆皇帝共有17个儿子,具体介绍如下:

1、皇长子,永璜(1728-1750)。

2、皇次子,永琏(1730-1738)。

3、皇三子,永璋(1735-1760)。

4、皇四子,永珹(1739-1777)。

5、皇五子,永琪(1741-1766)。

6、皇六子,永瑢(1743-1790)。

7、皇七子,永琮(1746-1747)。

8、皇八子,永璇(1746-1832)。

9、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

10、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

11、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

12、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

13、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

14、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

15、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

16、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

17、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

梦到乾隆打嘉庆什么预兆,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

2、刘墉告老还乡,乾隆为什么告诉嘉庆宫灯歪了,有何寓意?

我国历史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大大小小有能称得上皇帝的人有近千人,而朝臣的数量更是多不胜数,认真算下来的话上万绝对没问题。

在这些皇帝与臣子之中,不论当时的朝代有多么厉害,皇帝和臣子之间总是会有一些不愉快产生,这些不愉快的后果可大可小,很多臣子因此落得晚年凄凉甚至惹来杀身之祸。“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曾经的文种、韩信等人,用自身的实际情况证明了这句话有多重要,因此,很多懂得审时度势的臣子往往会字合适的时候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有些惜才的明君也确实会准许他们的请求,用来保护这些值得尊重的老臣。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其实是脱胎于真实历史而出现在影视剧中的,这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他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想象添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也确实是一部良心历史剧。在这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就是刘罗锅向嘉庆提出要告老还乡,但是嘉庆没有准许,直到乾隆说了一句“宫灯歪了”以后,刘罗锅说宫灯并没有歪,嘉庆才批准了刘罗锅的请求,那么乾隆整这么一出到底是啥意思呢?

假如这件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么我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做个一二推测。

第一个猜测,这是为了向嘉庆证明,真正掌权的还是乾隆自己。当时乾隆只是随手指了一盏宫灯,宫灯并没有歪,但是乾隆说歪了,下面的大臣绝大多数也都跟着附和说宫灯歪了,这无非乾隆变向的向嘉庆证明了自己在朝中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真正的大权还是在自己手中的。

第二个猜测,就是为了借机告诉嘉庆,和珅等人到底是个啥样。当时那盏宫灯本来没有歪,但是在乾隆说完以后,和珅主动上前将宫灯弄歪,乾隆还因此夸奖了他,除了刘墉之外的大臣们也纷纷夸赞,整个官场上的派别区分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

第三个猜测,是为了成全并保护刘墉,让他能够完好的结束自己的仕途。纵观历史来看,乾隆还是非常珍惜刘墉的,而且乾隆也算得上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一旦真的没了大权,是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官场中保护刘墉,可能导致刘墉晚年凄凉性命不保,所以就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劝服嘉庆,让他放刘墉告老还乡。

梦到乾隆打嘉庆什么预兆,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

3、嘉庆与乾隆有什么关系,详细的关系,还有嘉庆是怎么当皇帝的?

父子关系 , 乾隆是嘉庆的父亲。

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嘉庆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 因为其他皇子早逝,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

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

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乾隆对永琰的态度和用心,就连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者也多次向朝鲜国王汇报:“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乾隆皇帝喜爱。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布于次年将皇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改元嘉庆,自己称太上皇帝,后仍掌握实权。

清仁宗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令贵妃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开始亲政。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嘉庆帝即位后,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

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

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在位二十五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终年61岁。庙号清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清昌陵。子五人: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清宣宗。第三子惇恪亲王绵恺。第四子瑞怀亲王绵忻。第五子惠端亲王绵愉。道光帝即位,于“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

参考链接:嘉庆-百度百科

4、刘墉想要告老还乡,嘉庆却不批准,最后乾隆说宫灯歪了,为何就立马准了?

我想再次重复一句话:影视是文艺,不是历史。这个历史只是编剧编的。在历史上既没有这回事儿,编剧的这个故事更看低了乾隆、和珅的智商。

(1)《宰相刘罗锅》第35集大概介绍

这一集的内容出自《宰相刘罗锅》第35集,说的是乾隆作为太上皇时期,向群臣说自己还要好好地扶一下嘉庆,我们的天下路漫漫呀。借着刘墉出来辞职,乾隆很急迫地问嘉庆留不留,去不去。嘉庆说留,但见乾隆的态度又有些迟疑。

这时,乾隆说宫灯歪了。以和珅为代表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歪了。然后,乾隆让和珅去把“很正”宫灯“扶正”,和珅问乾隆怎么扶。乾隆说“你不是看着歪了嘛,该怎么扶还不知道”。乾隆一听,把宫灯弄得歪了。乾隆表示赞许。嘉庆也表示,这时候就正了。

(2)编剧低估了乾隆和和珅的智力:论和珅受宠并非只会溜须拍马

编剧编写这段故事,比照的就是秦二世时期的“指鹿为马”。

一者,告知嘉庆我在,天下就是我的;

二者,告知谁是奸臣,为后来嘉庆倒和珅做一个剧情铺垫。

历史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情理上说,和珅作为当时满族官员中工作能力、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大臣。例如他临终前写的《绝命诗》就很不错,其曰: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

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最重要的是,在和珅的职场生涯中,乾隆交给他的光明正大的、阴险背人的各种事儿,和珅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和珅被乾隆信任,不仅仅会溜须拍马,其工作能力也颇高。溜须拍马的人很多,但能干事儿的人并不多。

和珅不会那么傻、那么做作地去迎合乾隆。同时,也过于低看乾隆的能力和智商,乾隆不会也不需要当着大臣的面儿去敲打嘉庆。这不是让后人、让大臣们看出他是在揽权、恋权嘛。作为太上皇,他知道什么叫丑。所以,公开压迫皇帝是不可能的事情。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他更不需要让嘉庆明白,他的爹的权利和威望仍然在他的头上。

(3)刘墉在嘉庆上台后,也没有辞职。1786年后他被整得意志消沉、混日子而已。

刘墉寿享84岁,直到嘉庆九年才去世。绝对高寿呀。刘墉之所以受到提拔,主要是其父非常受乾隆喜欢。刘墉参加科考也是因为其父刘统勋的关系,在31岁(1751年)的时候,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殿试,因二甲第二名排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说,他越过“考举人”的乡试。甚至他就没有参加科举会试之前的阶段。

当然,也有论者否认这种观点。

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展开讨论,只是说他并非影视剧中说得那么厉害。在与和珅的斗争中,他与纪晓岚一样根本不是和珅的对手。

1755年,刘统勋被捕下狱,其后无罪出狱任刑部尚书。从那一年开始,乾隆让刘统勋去外地挂职锻炼。

和珅生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崛起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因为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得利开始走红,成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

刘墉调回京城也是因为他的父亲。1773年刘统勋病故,三年服孝期满,1776年刘墉被乾隆调回京城,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1780年,再次被调往湖南任巡抚。1781年,再次调回京城在监察部门任职,还是在和珅主管之下。

1783年,刘墉担任直隶总督,但直隶总督这个差事儿不好当,离京城太近,皇亲国戚、亲王贝勒、高官太监谁不在京城周边搞营生呀,因此,直隶总督必须要八面玲珑。刘墉在这方面得罪的人应该不少。1786年以后,刘墉就开始倒霉了,经常出错误、被申饬。

几乎年年被打击,例如1787年,刘墉把与乾隆的谈话泄露,被申饬后免去大学士职务。其后又因为主持祭拜文庙行礼被参劾。

1788年,乡试舞弊案爆发,作为主管官员被弹劾。

1789年,上书房工作人员经常不上班,被申饬降职为侍郎。

1793年,会试任主考,阅卷安排错误,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申饬。

嘉庆元年的1796年,嘉庆向他询问知府戴世仪能力如何,刘墉胡乱地认可,结果受到申饬。

1797年四月,刘墉被指责为不肯干事儿、懒散,现在实在没人了,不得不提拔你做体仁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乾隆病逝(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后,三月刘墉被任命为负责案件审理的官员。之后三年,迎来刘墉的政治高峰期,不但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离京期间主管朝政一切大小事宜。直到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病逝,刘墉一直在勤恳地工作着。

这时,我们想必就应该知道:为什么1786年以后,刘墉不认真工作?因为他斗不过和珅,又不想与和珅同流合污,只好消极怠工,希望乾隆赶他走。但问题是,乾隆、嘉庆都不想。特别是嘉庆反而特别倚重他!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若涉及到侵权,请联系taiwanmeicn@hotmail.com